宋志平:新賽季下,企業要關注競合、協同、共享
導讀:不確定的當下,如何找到企業的確定性?2021年5月23日,在陳春花老師新書《價值共生》領讀會上,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北大國發院實踐教授宋志平發表了題為“新賽季下的企業選擇”的演講,他提出新賽季的企業成長需要關注三個方向:從競爭到競合;由分工到協同;從共生到共享。
我很久以前就開始讀陳老師的書,是陳老師的一個老讀者。不光自己讀,我還讓企業里的干部們和大家都讀,最初讀的那本書是陳老師寫的《我讀管理經典》。我告訴干部們,如果大家沒有時間,就讀陳老師這本書,這本書經典的管理都濃縮在里邊,而且是專門寫給企業領導人讀的。
所以我就常想,很多的企業家,大家這些年來一直讀著陳老師的書在成長。陳老師幾乎每年都要寫出一本書來貢獻給大家。最近她貢獻這本書就是《價值共生》,這本書是她十年的智慧。十年里,隨著時代的變化,陳老師不斷地思考,重新提煉完成了這本書。我也系統地讀了一遍,還沒有讀的特別好,我還想繼續讀下去。
我也談談我的一些觀點,和陳老師進行一些呼應。我選擇的題目是“新賽季下的企業選擇”。
01 不確定下的確定變化
我們現在用的最多的詞叫“不確定”,但在不確定下,其實我們也有些東西是確定了的變化。哪些東西確定了呢?我覺得至少有三條:
(1)國際化的變局。今后依然還是國際化、全球化,但是它會變得更加區域化。于是,我們就推出了雙循環——以國內的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相互促進,這對我們企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是我們的新格局。作為企業來講,要非常重視國內市場。5月10號是全國品牌日,我剛在東莞參加了一個品牌會,在會上我就講到現在我們要打造品牌,這也是雙循環里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現在我們和國際上的差距,差在品牌這個問題上。
(2)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新能源我們做了很多年,中國政府承諾了“3060”,即到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樣的一個承諾,使得新能源時代徹底到來。這意味著化石能源今后要取消掉。過去我們圍繞著汽油車好還是電動車好在爭論,現在不用爭論,因為汽油再好,它釋放二氧化碳,現在必須用電動車。今后我們的能源不能燒煤了,就是太陽能和風能,以太陽能為主,這是一個新的時代。
(3)數字化時代。從1989年的因特網開始,到2000年的互聯網熱,到消費互聯網的興起,到現在5G、云計算,和智能化的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走到今天,數字化融入到我們所有的企業里。今天我們的企業,要么進行數字化變革,要么被數字化淘汰,沒有第三條道路。而數字化的企業,它是成指數成長的,傳統的企業是線性成長。所以一旦我們忽視了數字化企業,我們就會被數字化企業打敗。這是今天的一個現實。
全球化的變化、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和數字化的變革,這都是在不確定中已經確定了的一些變化,企業必須看到這些變化。
02 新賽季下的三個戰略調整
在這種變化下,我用了一個詞叫“新賽季”。在新賽季下,我們該怎么進行戰略調整?
(1)戰略調整一定要在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進行。我們很多時候做調整,都在企業下行到谷底的時候,被迫進行調整。但是因為這些環境發生了變化,所以對企業家來講,應該在企業日子很好過的時候,就未雨綢繆進行調整,而不要等到問題出現以后,倉促應戰進行調整,我們要下先手棋。
(2)思考新賽季下的戰略定位。在新的戰略定位里邊,要把全球化的變化,要把氣候變化、低碳化,要把數字化的變化,放到企業戰略里去,重塑我們的企業戰略。
(3)抓住新賽季的關鍵工作。定了戰略之后,并不是就萬事大吉,在戰略下我們會有一些關鍵的工作,我們要抓關鍵的工作,抓住重要的環節。比如品牌問題、低碳、新能源的業務、智能化等等,這都是我們關鍵的工作。
03 企業成長,要關注競合、協同、共享
最后,我想跟講講新賽季下的企業成長。這是陳老師書里邊講的內容。
(1)從競爭到競合。
我始終希望企業的環境應該是共生的,不應該簡單的競爭。競爭是個好東西,但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是壞東西,所以既要競爭還要合作。因此,我提出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將企業利益孕育在行業利益之中。那時很多人說我在講漂亮話,行業還要打場惡戰。最后打死了以后,剩下幾個,再去成長。我告訴他們說戰爭結束了,不要再打下去,需要協同,需要合作。事實上,水泥企業這么多年,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做過來的,今天水泥的企業非常的健康,盡管有過剩產能,但是做到了協同和共生。因此,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競爭,還要考慮合作。
我最近去一家汽車公司看,它的流水線,不光生產它的汽車,還為一些新勢力的工廠生產汽車。和我同行的專家問他這樣生產不就等于支持了你的競爭者嗎?廠方回答說,這些制造業都是同質化的,你不做別人也會做,我幫他們做一些還可以降低我的成本。新勢力的很多車企,不用生產線,它們只需要單獨的設計、款式、電子的東西。而生產的這些過程就可以由制造業去做。按照傳統的想法,這些企業不就是競爭者嗎?為什么合作在一起?為什么為競爭者去生產車?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從競爭到競合。
賣水泥也是這樣,有時我們在某一個轄區賣水泥,但是從我們的產地運到那個地方非常遠,我們就會把訂單轉給競爭者,你來幫我生產,因為你運距近。所有的生產者進行了協同,把競爭者們都連在了一起,服從最低的成本。航空公司過去也是競爭,送票的航空公司都倒閉了。那后來怎么辦呢?搞星空聯盟,到香港去一架飛機,國航、國泰、港龍,各賣了三分之一的票,大家的乘客一起坐一架飛機,減少了航油的浪費,也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2)由分工到協同。
這是陳老師書里的觀點。科學管理實際上是一個細致的分工,來提高效率。但到了數字化之后,要靠協同,要靠組織、強個體來帶動整個組織的發展,這樣能夠有更多的效益和效率。
(3)從共生到共享。
我做企業做了多年,也經常想共享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人力資本的效能,放在企業里去看。華為、萬華、海天做得很好。海天集團公司,是個員工持股公司,員工持有海天味業的59%的股份。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能不能人人都是股東?能不能把人力資本進入分配?把企業變成一個共享的平臺,除了工資獎金之外,人人還能去分紅,這是我覺得理想的一個企業,我也覺得未來應該向這方面發展。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