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冬天去了,春天還會遠嗎?
縱向分析,四大瓶頸制約水泥業發展,一是整體發展水平粗放,能源成本高。二是產能過剩,價格竟爭成了企業竟爭的砝碼,三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窯水泥比重仍比較大,產業集中度低。四是水泥行業稅負過高。另外,水泥行業也受其他因素影響,比如近兩年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抑制了我國房地產業增速,使水泥行業受到影響。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有關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醞釀相應的政策來改善市場的競爭環境,推動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合理配置。日前國家也制定了針對水泥產能過剩的辦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新型干法水泥建設,同時也鼓勵水泥企業興建余熱發電降低能耗。
預計,到2006年我國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將達到50條左右,新增產能4000萬噸。到2006年底,全國水泥產能將達到13.7億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的比重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45%。水泥行業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將更為明顯。
2006年中國水泥是兼并重組年,各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外資紛紛滲入全國水泥巨頭,區域性老大。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引導下,2006年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將向縱深發展,并推動整個行業兼并重組的進程。一方面,國內水泥龍頭企業對目標市場周邊的中小水泥企業進行各種層次的兼并,以求得進一步發揮規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資水泥巨頭在中國水泥市場積極布局設點,對中國水泥企業兼并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有關權威人士預測,未來幾年我國水泥行業將進入一個兼并重組的時代,水泥行業將三分天下:一是大型國有水泥企業對周邊地區中小水泥企業進行收購兼并;二是臺資水泥企業通過收購華東沿海地區的水泥企業,以華東地區為生產基地,成為未來內地水泥市場新的生產集團;三是外資水泥產業投資和控股國內水泥企業。
水泥雖然受宏觀調控影響正處于階段性周期底部,但隨著供求關系的逐漸改善及生產成本的下降,以及國家建設新農村的需要,水泥行業有望于2006年逐步走出低谷。(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iangxu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