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業要躋身國際 確立品牌
國務院3月12日發出“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對于水泥行業的定位是水泥行業目前雖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很大,也潛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在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措施中,文件提出了加強信貸、土地、建設、環保、安全等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完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水泥產品理所當然應在完善限制之列。
2005年世界水泥產量22.7億噸,比2001年增加了5.5億噸,平均年增長7.26%。同期我國水泥從6.64億噸增加到10.64億噸,絕對量增加了4億噸,平均年增長12.51%。我國水泥增加的量占了世界的73%。2005年我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6.9%,而在2001年時,占38.7%,提高了8個百分點。
2005年世界水泥貿易量1.42億噸, 比2001年增加了0.27億噸,平均年增長5.41%。增速略低于水泥產量增速。中國2005年水泥進出口量2332萬噸,約占世界貿易量的16.4%。在2001年時,約占世界貿易量的7.7%。2005年出口量(含商品熟料)2215萬噸,是歷史上出口最高的1996年的1.9倍。
出口量增加主要是受世界經濟發展所拉動,其中主要原因有中東、南非等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牽動,也有發達國家轉移水泥生產重心所致。與國內水泥產能擴大過快有一定的聯系,也是近幾年來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新型干法實力壯大提高了水泥產品出口能力的必然。合資與獨資企業也是出口的主力軍之一。但目前大型水泥企業集團與合資與獨資企業出口方式顯然不同。我們主要是通過代理方式進行,所得到的也就是制造水泥產品的利潤,在國外并無營銷網絡。合資與獨資企業則是國際性的水泥公司,有生產基地,更有完善的營銷網絡,能達到資源生產和經銷最佳化。
拉法基集團的水泥公司遍布世界49個國家,擁有127個水泥廠和32家粉磨站。2005年銷售水泥1.08億噸,銷售額17.70億歐元。Holcim集團在世界70多個國家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2005年銷售水泥1.6億噸。當然,國際水泥巨頭也是經過長期努力,成為國際性水泥集團。通過產品出口,在海外建線,收購,建設營銷網絡而逐步壯大。
不少國內排名位前的水泥集團在考慮企業“十一五”發展戰略時,都不約而同地把增加出口水泥作為重要的措施,投資水泥產品出口設施建設。
剛經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分清楚指出,我國能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綱要提出,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要求優化出口結構,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要求引導企業構建境外營銷網絡,增強自主營銷能力。還提出,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等服務貿易出口。要求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引導企業促進產品原產地多元化。通過跨國并購、參股、上市、重組聯合等方式,培育和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
水泥企業將產品出口作為企業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作為投石問路,確立品牌是必要的。但緊接著要提升水泥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層次,要從構建境外營銷網絡,增強自主營銷能力;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等服務貿易出口;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等方面努力。如長期通過代理方式出口水泥產品于國家和企業則是弊多利少的做法。
國家的稅收政策服務于實施的政策。完善出口退稅制度已作為“十一五”規劃完善稅收制度的一項措施。在國務院“通知”中,把“完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已作為重點措施。國家通過稅收杠桿,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調整退稅政策,或征收政策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對水泥產品稅收政策進行適當調整也會是預料中的措施之一。
水泥企業在制訂企業發展規劃時,應認真掌握國家政策的走勢,正確決策企業行為。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iangxu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