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大魚吃大魚 歷史的必然
龍頭企業是重點整合對象
水泥作為同質性很強的產業,規模效應十分明顯,同處一個區域內的水泥企業,在各方面硬件條件(石灰石資源、運輸條件等)相當的情況下,規模優勢等同于競爭優勢,可以說,產能規模是水泥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法寶。水泥企業實現規模擴張通常分為內涵式擴張和外延式擴張兩種,在水泥企業成長初期,水泥企業的產能擴張主要是以自身的技術升級為主導,而在企業發展日益成熟時,收購兼并就成為了獲取資源、提高產能的主要手段。
中國水泥行業目前已經從內涵式擴張過渡到外延式擴張階段,外資水泥在中國的發展也經歷著從內涵式擴張到外延式擴張的過程。外資水泥早期在中國水泥市場多以控股合資建廠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如世界頭號水泥巨頭拉法基憑借其新興市場進入模式,首先選擇在競爭較緩和、新型干法普及率較低的四川、重慶的沿江地區新建生產線,以控股的形式合資建廠,在完成區域初步布局的基礎上,目前也開始過渡到外延式的擴張階段,去年與瑞安建業合并成立拉法基瑞安水泥公司,進而收購四川雙馬公司,以加速其在西南地區產能擴張的步伐。
水泥具有天然的區域運輸半徑和依賴礦山資源的特性,高集中度而帶來的定價權是水泥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特定的區域市場內,產能規模、石灰石資源及運輸條件(尤其是水運條件)是水泥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因此具備這些優勢的企業,要么成為區域整合的發起人,要么成為整合的重點對象。
從近期外資水泥并購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拉法基瑞安已經具備區域整合龍頭的素質,其并購四川雙馬是加速實現其區域定價權的目標。而其它新進入的外資水泥企業,無不選擇目標市場的龍頭企業,如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及冀東水泥在各自區域都占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選擇與這些企業合作參與特定水泥市場的整合,無疑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外是夕陽 國內是朝陽
20世紀80年代起,發達國家就開始將國內水泥工業壓縮,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于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而且亞洲水泥市場的外資比重較低,使得亞洲成為國際水泥企業角逐的主要市場。
對中國而言,目前不僅生產超過世界40%的水泥,也是全球在過去10多年發展最快的水泥市場。但與此同時,2003年時中國水泥工業的外資投入只占1.5%,而在泰國、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水泥工業的外資投入分別達到60%和80%,中國更是成為外資水泥企業虎視眈眈的對象。
我國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偏低,全國共有水泥企業4000-5000家,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從長遠發展來看,行業整合是必然趨勢。目前水泥行業處于供過于求狀況,加上宏觀調控導致下游需求減緩,水泥價格整體低位徘徊,而生產成本卻日益高企,不少水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陷入經營危機,這為行業整合提供了契機。
2005年以來,外資水泥進入中國水泥市場的步伐明顯加快。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合二為一,一舉成為西南地區水泥業的領軍集團,緊接著又宣布收購四川雙馬股權;豪西盟增持華新水泥的股權,持股比重與華新集團僅一點之差,同時擬通過定向增發成為華新水泥控股股東,此外,豪西盟擬從河南省同力水泥集團入手,參與河南省水泥行業整合;海德堡收購冀東水泥陜西扶風、涇陽公司的半數股份,擬借冀東之手整合華北市場……
外資水泥之所以看好中國的水泥市場,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將拉動水泥需求。我國經濟近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中國經濟將進入又一輪高速發展期,我國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使GDP總量在2000年基礎上再翻兩番,為實現這一目標,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將不低于7.2%,而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動水泥的消費需求。
其次,我國水泥行業面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2005年我國水泥產量10.64億噸,占世界水泥總量48%左右,但產量的構成極不合理,新型干法窯水泥的產量僅占水泥總產量40%左右,而在2002年,世界新型干法窯水泥產量占總產量的60%左右,日本、泰國、韓國、我國臺灣等都在90%以上。預計我國水泥消費高峰的總需求量在14億噸左右,再考慮到有60%左右的落后產能要面臨淘汰,我國水泥市場尤其是新型干法窯水泥的市場還面臨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編輯:jiangxu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