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和海洋能預應力輕質混凝土浮式平臺獲專家共識
近日,由中國旅美科協工程學會和知識強國專家團隊主辦的海上風電和海洋能預應力輕質混凝土浮式平臺專利產業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光彩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建軍,大唐集團新能源工程部高級主管靳科、姚俊秀,瀚陽國際總裁孫峻嶺,以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與海洋浮式平臺等領域的專家李炳彥、宋忠奎、張寶印、張建東、孫威、熊朝暉、韓凌等聽取了專利共同發明人、中國旅美科協工程學會會長陳立強的報告并展開深入討論。
徐錠明表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是依水發源,逐水而居,可謂得水而得天下;在當今時代,則是得海者得天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海上資源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發展海上風電、開發海洋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發展海上風電并不僅僅是把風機裝到海面上,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扎實慎重,必須滿足安全、穩定及高附加值三要素。
陳立強介紹說,海上風電和海洋能預應力輕質混凝土浮式平臺技術是系統集成并創新地應用了預應力混凝土浮橋和油田半潛式鉆井平臺成熟技術,安全方面不存在問題。成本方面,在水深20米時該技術比傳統群樁基礎工藝節省約15%,水深30-100米時比鋼浮式平臺節省30%-50%。
據了解,海上風電和海洋能預應力輕質混凝土浮式平臺專利產業化將通過國際高新技術合作聯盟和產業化示范項目,將中國旅美科協工程學會和知識強國專家團隊的專利成果產業化,使海上風電的成本大幅降低,推動海上風電和海洋能的建設與發展。
據估算,歐洲10個60公里×60公里海上風電場的可利用風能資源便可滿足全歐洲發電廠需求,而中國離海岸188公里內的可利用海上風能資源可滿足全國發電廠需求。預計2010-2030年,全球海上風電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美元。
以中國旅美科協工程學會副會長黃燦光博士為首席發明人,系統集成專家陳立強為共同發明人,系統集成和吸收了歐美發達國家海上風電鋼浮筒、預應力混凝土浮橋、油田半潛式鉆井平臺和海洋能發電平臺等新技術的寶貴經驗及成果,成功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能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特大型)海上風電場預應力輕質混凝土浮式平臺并申報了專利,專家們對該技術開發海洋綠色能源和資源及海島經濟具有的前景與戰略意義形成了共識。
據了解,歐洲和美國在海上風電鋼浮筒或鋼結構浮式平臺方面已各投入數千萬美元研發經費,形成上百份研發和總結報告及多個專利,并投入上億美元進行示范。陳立強和黃燦光所率海上風電和海洋能浮式平臺多學科創新團隊已申報2012年廣東省引進國際領先水平創新科研團隊,申請近億元科研經費。
與會專家學者還就成立海上風電和海洋產業創新聯盟及海洋產業創新基金展開了討論。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