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前 言
水泥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原材料產業。我省是水泥生產和消費大省,發展水泥工業具有資源、區位和市場優勢。“十一五”期間,我省水泥工業高速發展,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新型干法走在全國前列。總結“十一五”工作經驗,探索內在規律和精心編制并實施好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對加快推進兼并重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整體競爭力,實現水泥工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省水泥工業發展狀況
(一)水泥產量和利稅大幅增長。
“十一五”期間,全省水泥工業的產量和利稅均有大幅增長,2005年水泥產量6211萬噸,2010年達到11480萬噸,增長84.83%,水泥產量位居全國第五;2005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5.4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僅有16.83億元,2010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9.69億元,實現利稅總額50.59億元,是2005年的3倍。
(二)率先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通用水泥新型干法比重達到100%。
2005-2007年,全省累計拆除水泥機立窯510座,淘汰落后水泥產能5500萬噸;2008年底前,依法關停年生產規模小于20萬噸和環保不達標的水泥企業,淘汰干法中空窯(特種水泥除外)、濕法窯等落后工藝。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從2005年的15.69%提高到100%,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為主的產業格局,在全國最早徹底淘汰落后水泥熟料產能。
截止到2010年底建成2500~3000t/dl9條、5000t/d31條、6000t/dl條、12000t/d1條,全省擁有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52條,另外還有1000-2000t/d20條,熟料合計產能7675.6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已超過l億噸。
(三)技術進步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省水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從日產2000噸、4000噸、5000噸、6000噸、1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窯外分解窯,到直徑3。2米、3.6米、3.8米、4.2米球磨機及輥壓機聯合粉磨系統、生料、礦粉立式粉磨系統等先進的大型主機設備基本已經成為全省現有水泥企業的首選裝備。
2005年我省水泥企業平均規模為24萬噸,2010年達到48萬噸,翻了一倍;2005年我省水泥企業勞動生產率為703噸,人·年,2010年達到2094噸/人。年,提高了近3倍;2005年我省日產5000噸及其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僅有6條,2010年已經達到33條;2009年在鄭州建成投產的天瑞集團日產1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單線規模最大、世界上第二條日產1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我省水泥企業的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
(四)特種水泥百花爭艷。
由于我省具有獨特的鋁礬土資源優勢,加上原有的技術人才優勢,使我省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生產和管理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省已成為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的主要生產基地,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產量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白色硅酸鹽水泥生產企業有近10家,主要集中在鞏義、焦作、新鄉一帶,雖然單機規模不大,但生產歷史悠久,產品遍布神州大地,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五)節能減排成績斐然。
“十一五”期間,我省抓住機遇,加大力度淘汰機立窯等落后生產工藝6000萬噸,由新型干法水泥替代年可節約70萬噸標準煤;在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大力推廣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積極推動CDM項目的開發,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建成余熱發電項目,年可實現節約82萬噸標準煤,c02年減排215萬噸;河南同力、天瑞水泥、中聯河南公司等企業進行高、低壓電機的變頻調速技術改造及系統優化,年實現節約5萬噸標準煤,并獲得國家財政部的節能獎勵。
二、我省水泥工業存在的問題
(一)供求矛盾突出,生產能力嚴重過剩。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擁有日產1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72條,熟料設計產能7675.6萬噸,由于技術不斷進步,工人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設備運轉率明顯提高,全省新型干法生產線實際產量較設計產能提高20%左右達到9210.7萬噸,按2010年全國統計數據每噸水泥需0.65噸熟料計算,全省水泥實際產能已經超過1.40億噸,而2010年全省實際水泥產量僅為1.15億噸,全省水泥市場需求已經達到飽和狀態。
2009年9月30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 38號)公布以后,全省尚有29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已經核準正在建設,2011年將建成投產7條新型干法生產線,設計新增水泥熟料1007.5萬噸;2012-2013年預計建成投產10條新型干法生產線,設計新增水泥熟料1550萬噸;2012年淘汰日產1000噸以下水泥熟料生產線19條,產能654.1萬噸,截止2013年底實際新增熟料設計產能1903.4萬噸,屆時全省日產2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將達到70條,熟料產能9548萬噸,全省的熟料實際產能將達到l。14億噸,折合水泥1.75億噸,水泥產能能將嚴重過剩。
(二)企業布局重疊,無序競爭價格下滑。
近年來,隨著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我省水泥總產量和消費量都迅速增長,水泥行業由適度競爭進入到了過度、無序競爭之中。這給行業發展帶來一系列困擾:水泥企業家數多、產量大,但集中度低;主要水泥集團各地區布局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能形成區域銷售優勢,造成市場競爭激烈,企業之間互相壓價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我省是全國水泥生產和消費大省,但同時也是全國水泥價格較低的省份,行業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
(三)粉磨站眾多,產品質量堪憂。
我省水泥粉磨站盲目發展現象嚴重,全省已備案的百萬噸水泥粉磨站多達200家以上,總能力已超過2億噸。粉磨站要生存就大量摻兌混合材,混合材不檢驗或不按國家標準摻兌混合材現象時有發生,其產品質量不言而喻,只是竭盡所能地加大添加混合材摻加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以最低廉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致使水泥低端市場秩序嚴重失控。[Page]
三、水泥市場需求分析
(一)外部發展環境
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推進,中原經濟區的開工建設,為水泥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7個百分點以上,2015年達到48%,達到或接近中部平均水平;全省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10萬套,完成投資1872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13600億元,商品房屋竣工面積達到21000萬平方米;建筑業完成總產值、增加值、利稅總額保持年均增長10%以上,累計完成總產值、增加值、利稅總額分別達29000億元、8300億元和1800億元。
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調受水區43個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匡算工程靜態總投資90.15億元,全省城市新區基礎設施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00億元左右。
推進“兩干三城”(干線鐵路、干線公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城際快速客運通道、城際快速貨運通道)交通體系建設,加快鄭州市與開封、許昌、新鄉、焦作、洛陽市的發展對接。中原城市群的城際軌道交通未來5年將進入建設高潮期,先期建設鄭州.焦作、鄭州.開封、鄭州.新鄭機場、新鄭機場.許昌、鄭州-洛陽、鄭州.新鄉、許昌、平頂山7條城際軌道,2015年全省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6400公里,新增客運專線1100公里、城際鐵路500公里,全省基本實現所有省轄市通快速鐵路(客運專線或城際鐵路)。城市綜合交通設施5年預計完成投資2000億元以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不僅鄭州要實現地鐵1號線和2號線通車,洛陽市也將開建城市輕軌,5年預計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5年內將建成投入使用石家莊至武漢、鄭州至徐州客運專線,開工建設鄭州至重慶、商丘至杭州、鄭州經鶴壁和濮陽至濟南客運專線
公路交通到2015年,全省基本完成規劃的“六縱、八橫、六通道”高速公路網,基本實現高速公路規劃總目標,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27.8萬公里。
民航方面,將建成鄭州機場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樓、綜合交通換乘中心等重大工程,到2015年鄭州機場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2000萬人次和28萬噸。
未來五年是我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關鍵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年均增長15%以上,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持續,城鎮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產業轉型升級工程、產業集聚區、農業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以及水利、環保、公路、土地整治等重大項目的實施,為水泥工業帶來潛在的市場需求。
(二)全省水泥市場需求預測
十二五期間,我省正處在一個戰略機遇期和發展關鍵期,面臨著國家積極推行經濟戰略布局、深入推進中部崛起,積極推行擴大內需戰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推行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重大的機遇。水泥工業作為基礎性原材料行業,與國民經濟關聯度比較高,隨著我省經濟建設的轉型,水泥工業由單純擴大產能轉變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未來五年我省雖然仍有不少重點工程,但多集中在2013年底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重點已轉向第三產業,水泥的需求量將會緩步增長,我們預計"十二五,,期間,在2010年水泥消費需求量的基礎上,按每年增長8%,2013年我省水泥需求達到1.45億噸后將會出現滯漲,水泥市場將進入需求穩定期。
(三)全省各市水泥需求分析。
水泥需求量與固定資產投資有較為密切的關系,201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6585.85億元,水泥消費量為11480萬噸,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水泥消費量為0.69噸,計算各市2010年水泥消費需求量。在各市2010年水泥消費需求量的基礎上,按每年增長8%預測2011年、2012年2013年的水泥需求量,在2013年達到水泥需求量達到高峰后不再增長,2010年~2015年各市水泥需求分析見。[Page]
四、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型、又好又快發展為主線,推進重組兼并,培養優勢大集團;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優勢;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嚴格控制總量,避免投資盲目擴張;積極探索脫硫、脫硝、碳減排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創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自主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我省水泥工業的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
(二)發展目標
1.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市場優勢。
樹立發展區域市場的觀念,在一個區域內,由1-3家企業通過有效的整合,形成區域市場優勢來合理安排銷售半徑,控制區域內的水泥消費,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
2.大力推進兼并重組,培育優勢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
重點支持新型干法水泥年生產規模1000萬噸以上的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發展為先進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到2015年,形成規模達到5000萬噸、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水泥集團1家;3000萬噸以上水泥集團2家;全省水泥企業平均規模達到200萬噸以上,水泥企業數量從目前的248家,減少到80家;水泥產量前3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水泥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000噸熟料/年·人以上。
3.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
2011年6月淘汰直徑3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生產特種水泥的除外),2012年底前淘汰所有干法中空窯、日產1000噸及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生產特種水泥的除外),淘汰的落后水泥生產裝置必須拆除和廢毀處理,嚴禁以技改為名搞簡單擴徑、擴產改造。
4.合理控制新增產能,降低水泥單位產品能耗。
“十二五”期問,全省水泥總量控制在1.5億噸左右,2011~2013年每年新增水泥產能應控制在500~1000萬噸以下。
2015年水泥單位產品能耗應達到可比熟料綜合煤耗小于107千克標煤/噸,可比熟料綜合能耗小于112千克標煤/噸,噸水泥綜合電耗小于85千瓦時,可比水泥綜合能耗小于90千克標煤/噸。
5.堅持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走循環經濟道路。
大力支持資源綜合利用,鼓勵企業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以及砂巖、固體廢棄物等替代粘土配料,支持采用工業廢渣做原料和混合材。重點支持城市周邊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垃圾和污泥,發展循環經濟,制定出臺綜合資源利用實施細則和必要的生產工藝。
五、主要任務
鞏固發展我省水泥工業現有優勢,堅持以滿足建筑業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和服務方向,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的發展方向,堅持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靠新出強"和依靠自主創新推動行業科學發展。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工藝裝備結構和區域產業布局,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為中心,把我省水泥工業建設成若干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產業鏈完整、技術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循環經濟功能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產業。
(一)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步伐。
按照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 38號文)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文件精神,徹底減量淘汰落后水泥產能,走水泥行業減量化發展之路。堅決杜絕用新增來彌補被淘汰的量,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減少現有水泥存量,只有減量才能解決過剩和節能減排的問題。
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停止水泥企業任何增加產量的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的核準備案及建設。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區已經沒有再新增、新建水泥產能的理由,也不應該為淘汰落后附加任何條件。
(二)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通過加快推進聯合重組,實現企業集團化、生產專業化。管理現代化,逐步實現規模經營和市場與資源的合理配制,提高企業的集中度,避免盲目發展,增加行業集中度,提高大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定價實力,增加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竟爭能力。鼓勵天瑞水泥、中聯水泥、河南同力等省內外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積極開展區域內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或建立戰略聯盟,努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水泥企業集團,使其成為全省水泥行業組織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和投資主體。
(三)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水泥企業要加快增長方式轉變,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節煤、節電、節材為重點,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先進的節能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環保技術,開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有效實施。
鼓勵采用低品位石灰石、替代粘土原料、工業廢渣配料、劣質煤煅燒、低溫余熱發電等新技術,逐步減少天然資源和天然能源的消耗。
開展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垃圾和有害廢棄物的研究和實踐。在具備條件的城市,支持改建以消納城市垃圾或污泥為目的水泥窯煅燒處置技改項目,提高廢棄物再循環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促進礦產資源加工利用技術的綠色化升級。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由"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傳統生產模式,向"綜合利用一深加工"新模式轉變。制訂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中長期規劃,禁止濫采亂挖,做到有序開采、搭配使用,合理利用有限的礦產資源,進一步提高綜合利用率。抓緊制定、完善和落實礦山土地復墾、生態恢復等政策措施,最終實現石灰石礦山的生態化開采。
推行區域清潔生產,積極開發碳捕獲與生物固碳等技術,促進脫硫、脫硝技術開發,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維持全球生態平衡。鼓勵企業開展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的認定工作。
(四)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
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對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弓l領和支撐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充分發揮中原地區原材料工業優勢,嚴格控制初級產品產能的盲目擴張,著力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扶持大型水泥企業設立生產和應用一體化的研發中心,在研究水泥生產技術的同時,擴大混合材代替水泥熟料、外加劑和纖維增強材料等應用研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節約資源和能源。
鼓勵應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提高質量標準,加強質量跟蹤,調整水泥品種結構,增加優質水泥和特種水泥的比重,重點發展42.5級及以上水泥、低堿水泥,高標號早強水泥以及滿足特定工程需要的高鐵軌道板水泥、裝飾水泥、抗硫酸鹽水泥、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鈣鎂鋁酸鹽水泥、防輻射水泥、抗菌水泥等特種水泥產品。
拉長水泥產業鏈條,積極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水泥砂漿、高性能環保外加劑、水泥混凝土建筑構件和工程預制件,以及地鐵管片、鋼筒預應力混凝土管、預制箱梁、大跨度混凝土雙T板、高鐵無砟軌道板等高端產品,水泥復合多功能保溫墻體、保溫防水屋面集成等建筑終端產品,提高水泥附加值。到2015年水泥產品工廠化的加工率達到50%,使水泥企業由銷售水泥向銷售商品混凝土延伸。
(五)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新力。
實施企業名牌戰略,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鼓勵和引導企業注重水泥品牌建設,把爭創名牌與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把爭創名牌與"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有機結合起來,把爭創名牌與提高經濟效益、擴大企業知名度有機結合起來。
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創新思路,強化培訓,加快優化企業人才隊伍結構步伐。人才培養,培訓先行,大力培訓員工,構建企業人才培養增值機制,全面提高員工素質,尊重和重視高技能人才,在學習深造、工作安排、薪酬待遇上實行重點傾斜,激發他們開展創造性勞動,增強企業核心竟爭力。
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產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依托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調機制,形成區域創新聯盟,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創新平臺。大力開發影響行業技術進步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提高企業職工的“安全指數”和“幸福指數”。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踐行人本理念,關注民生,從勞動布局、調度指揮、生產組織、工序銜接、勞力分配、薪酬分配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創建職工安全生產、社會福利保障新機制,協調解決職工生活問題和提供長期穩定的生活生存保障,著力打造安全工程和“民心工程”。
(六)優化產業布局,突出水泥工業發展優勢。
根據河南省各市的市場需求、資源分布、交通運輸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把全省水泥工業分為豫北、豫西、豫中、豫南、豫北五大地區,以期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推動水泥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發展,進一步發揮我省水泥工業的整體優勢。[Page]
1、豫北地區:新鄉、焦作、安陽、鶴壁、濮陽
2010年豫北地區共有27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生產能力2352.9萬噸,2011-2012年將有7條日產5000噸、1條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增熟料產能1162.5萬噸,2012年淘汰9條日產1000噸以下生產線,熟料產能減少306.9萬噸。到2012年豫北地區的熟料總產能將達到3208.5萬噸,折合水泥4936萬噸,而預測豫北地區的水泥最大需求量為3477萬噸,水泥產能過剩1459萬噸,因此豫北地區"十二五,,期間應停建任何新生產線。
安陽是我省的北大門,易受外省水泥的沖擊,水泥市場競爭環境較為惡劣,支持天瑞水泥、中聯水泥、同力水泥在本地區進行兼并重組,形成區域優勢,控制區域內的水泥消費,合理安排銷售半徑,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
2、豫中地區:鄭州、平頂山、許昌、漯河
2010年豫中地區共有22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生產能力2765.2萬噸,2011-2012年將有4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增熟料產能620萬噸,2012年淘汰5條日產1000噸以下生產線,熟料產能減少176.7萬噸。到2012年豫中地區的熟料總產能將達到3208.5萬噸,折合水泥4936萬噸;而預測豫中地區的水泥最大需求量為4079萬噸,水泥產能過剩857萬噸。豫中地區"十二五期間應停建任何生產線。
支持天瑞水泥、中聯水泥進行兼并重組,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豫西地區:洛陽、三門峽、濟源
20lO年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市共有7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生產能力930萬噸,2011~2012年將有3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增熟料產能465萬噸,2012年淘汰2條日產1000噸生產線,熟料產能減少62萬噸。到2012年豫西地區的熟料總產能將達到1333萬噸,折合水泥2050萬噸,預測豫西地區的水泥最大需求量為2314萬噸,尚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由于鄭州市的生產線均在鄭州以西,特別是登封市的4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距洛陽市的路程比鄭州市還近,大部分水泥銷往洛陽;同時平頂山汝州市的部分水泥也進入洛陽,使豫西地區的發展空間比預測小的多,豫西地區也不宜再新建生產線。
支持同力水泥、中聯水泥在豫西地區進行兼并重組,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區域銷售優勢,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4、豫南地區:南陽、駐馬店、信陽
2010年南陽市共有11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生產能力1100.5萬噸,2012年淘汰2條日產1000噸以下生產線,熟料產能減少77.5萬噸。到2012年南陽市的熟料總產能將達到1178萬噸,折合水泥1812萬噸;而預測南陽市的水泥最大需求量為1208萬噸,水泥產能過剩604萬噸,形勢十分嚴峻。
“十二五”期問應停建任何新生產線。
中聯水泥在南陽地區占用53%的市場份額,是本地區的領頭羊,應肩負起兼并重組的責任,對南陽泰隆、南陽天泰、方城宛北進行整合,形成區域優勢,控制區域內的水泥消費,合理安排銷售半徑,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010年駐馬店、信陽二市共有4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生產能力496萬噸,2011年將有1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增水泥熟料產能155萬噸,2012年淘汰1條日產1000噸生產線,熟料產能減少3l萬噸。屆時駐馬店、信陽二市的熟料總產能將達到620萬噸,折合水泥953.8萬噸。而預測兩市的水泥最大需求量為1478萬噸,但由于當地工業發展滯后,在提高設備運轉率釋放產能后,尚可消化南陽市場部分過剩產能。
支持中聯水泥、同力水泥、天瑞水泥在豫南地區進行兼并重組,優化空間布局,形成區域銷售優勢,從而形成有序的競爭。并可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新增水泥熟料產能。
5、豫東地區:開封、商丘、周口
豫東地區因無石灰石資源,沒有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主要以水泥粉磨站為主。主要是新鄉、鄭州、許昌、駐馬店等地的水泥或熟料銷往豫東地區,預測豫東地區水泥最大消費量為1884萬噸。豫中、豫北、豫南地區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能力除能滿足本地區經濟建設的同時,尚有適當余量支援豫東地區市場的需求,這對平衡三個地區過剩生產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
六、主要措施
省級工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水泥工業的行業管理、政策引導和協調服務。根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認真研究我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實施措施。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和配合,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利用財稅、投資、信貸、法規等手段,統籌做好各項政策措施銜接落實,促進我省水泥行業健康發展。
(一)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速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認真貫徹《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弓l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結合水泥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嚴格實行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問責制,強化環保、能耗和電價、水價等制約手段,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
(二)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加快行業兼并重組進程。
探索企業兼并重組的有效途徑和各種方式,妥善解決人員安置、資產劃轉、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消除制約結構調整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各種資源向優勢企業配置。根據即將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兼并重組的意見,研究制定行業聯合重組規劃,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戰略引進或鼓勵省內三大水泥企業集團通過資產重組、聯合以及股份制等形式組成利益集團,通過收購、參股等方式,促進企業集團化、生產專業化、管理現代化,逐步實現規模經營和市場與資源的合理配制,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增加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
(三)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穩步落實減排目標。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在2015年以前,大幅度減少單位GDP能耗的戰略目標,以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為重點,出臺稅收和資金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水泥行業投資城市垃圾、污泥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制定我省水泥行業節能減排 專項規劃,更多地采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實現碳、硫、氮排放強度降低的目標,將減排目標細化和落實到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確保我省水泥行業"十二五"期間各項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
(四)強化行業標準管理,嚴格市場準入。
從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關注節能減排、更加關注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大局出發,進一步修訂完善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
在“十二五”期間出臺河南省地方水泥質量管理規程,努力提高水泥質量,限制32.5級通用水泥的產量,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
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已經出臺的行業準入條件,加強對生產企業執行準入條件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實施定期公布、動態管理。依法加強對生產企業和市場流通領域水泥質量的監督,對不符合生產條件的企業和不合格的產品,加大處罰力度,聯合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對無證生產的查處,堅決取締無證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
(五)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充分利用國家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加大地方配套資金投入,重點支持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新技術、新產品的自主創新研發以及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加強信貸資金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優先支持符合結構調整方向和重點的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籌集資金。擴大社會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產業整合,推動結構調整工作。
(六)建立信息溝通平臺,發揮信息引導作用。
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建立信息聯合發布制度,加強行業統計、市場行情、技術動態、產業預警等信息交流,為企業經營和行業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引導行業發展、加強行業自律、提供咨詢服務。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