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建筑工程混凝土技術發展趨勢沙龍召開
沙龍現場
同濟大學教授 黃士元
上海寶鋼教授級高工 王鐵夢
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廉慧珍
同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 楊正宏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 韓小華
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科技工作委員會與同濟大學先進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未來十年建筑工程混凝土技術發展趨勢沙龍8月19日在上海召開,來自建筑、交通、鐵路、水利等領域與混凝土材料相關的科研院校、工程和管理界的60多名專家學者受邀參加了此次沙龍。
沙龍以當前混凝土行業現況及問題和未來建筑工程混凝土技術發展方向為主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從各領域的混凝土工程的應用經驗中提出問題并對未來混凝土的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沙龍現場氣氛熱烈,專家們爭相發言,每個人都想有更多的時間發表自己的看法,以至于主辦方不得不限制發言時間。
首先談到混凝土行業的現狀,來自上海建工混凝土公司專家介紹:上海商品混凝土市場近期比較低迷,產量不高,2011年上半年總產量只有2300萬方,和去年相比,下降了將近10%,上海有205家商品混凝土公司,生產能力接近1.2億方,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企業的整體贏利能力也很低,例如:現C30混凝土售價僅為360元每方,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大型企業也只能勉強保本,單方贏利10塊錢左右。北京混凝土公司專家介紹說北京的混凝土市場從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好轉,C30混凝土最高420元每方,現在保持在390到420元每方之間,今年北京市產量估計會在4500萬方,目前看混凝土的市場形勢不錯。北京的綠色生產環保型攪站的推廣工作從2009年開始,監管部門管控力度較大,上海也開始推動綠色環保型攪拌站。[Page]
交通部公路科研所教授級高工 傅智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葛勇
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 路新瀛
上海建工材料公司總工 吳德龍
北京市高強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李彥昌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的混凝土行業從生產、管理、質量控制、施工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改進。
首先是混凝土原材料,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認為:現在的水泥不是按照混凝土的要求生產的,原材料質量混亂,對混凝土的質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水泥將來應該按照混凝土需要去生產,水泥也應該按混凝土強度發展規律去檢測。對于石粉作為一種惰性填充料在混凝土中使用,專家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些專家認為石粉摻加不當可能會導致混凝土泌水,在水泥或摻和料里摻加石粉,混凝土技術人員搞不清楚石粉摻量和品種,不能充分了解石粉的性能,有可能會引起外加劑失效或其他對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響。水利系統專家認為,在了解石粉的巖石性的基礎上,分好類別,石粉還是可以應用到一些特定的混凝土工程中的。還有專家提出:水泥應該采用硅酸鹽水泥,摻和料由攪拌站自己添加,這樣混凝土技術人員能準確的了解原材料性能,研究和應用、質量控制過程可相對容易。
對于混凝土生產,北京市高強混凝土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彥昌說:當前混凝土企業的生產管控方面還處在粗放式管理階段,質量監控過程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強,希望提高預拌混凝土行業的整體生產水平,能從生產控制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方面進行改進。也有專家指出:應該出現管理型公司,從原材料供應到攪拌站拌合到施工能更多的借助IT技術進行監控。
對于混凝土施工方面,專家們反映:現在各類領域工程中普遍存在施工水平低,施工工期短,打亂了混凝土材料科學發展規律。上海申通公司菊麗艷博士認為:混凝土生產企業應該把生產混凝土和混凝土施工相結合,為施工企業提供類似于產品說明書式的混凝土澆注施工的技術交底,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為客戶解決實際的施工問題。山東高速青島分公司郭保林也認為,混凝土企業應根據用戶的人員狀況、設備等方面全面考慮問題,了解其需求和問題,對癥下藥的提出詳細地施工辦法。[Page]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教授級高工 趙順增
上海申通公司菊麗艷博士
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公司教授級高工/總經理 楊思忠
上海城建集團物資公司總工 徐亞玲
許多專家對混凝土工程一體化及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提出了一些見解。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認為,從水泥生產到混凝土攪拌再到混凝土工程或構件施工由一家完成,從原材料開始控制,到最后成品的推出,產業鏈聯動,在能保證穩定的質量的同時,還能提高生產效率。談到未來混凝土發展。專家認為住宅產業化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住宅產業化因為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在國內的市場前景可觀。預制構件采用集約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能有效保持產品的穩定性和控制產品的質量。北京市市政建材集團公司楊思忠教授認為:預制構件產業化在未來十年發展會是很快速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很多,首先要解決的是結構設計問題,需要結構設計人員對節點的設計以及需要機械人員對模具的設計,還要掌握先進的混凝土技術,如自密實混凝土;再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和保溫材料結合,讓混凝土構件具備保溫的功能。上海城建集團住宅產業化技術總監林志翔認為:房屋預制后成本比普通商品房成本高了300元/平方,因此對成本的控制是做住宅產業化面臨的一個問題,但是現在對成本方面有個誤區,認為大批量的生產能降低成本,從日本的發展經驗看,批量生產并不能解決工程需求的實際問題,日本的經驗是住宅產業化主要向建筑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而不是批量生產。另外在設計規范方面還需要完善。在預制構件中,還需要把混凝土的特點最大程度的體現出來和石材、玻璃幕墻等競爭。
談到混凝土技術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同濟大學教授黃士元預測說今后混凝土的技術發展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質量問題,混凝土質量問題首先是強度,而現在對混凝土強度的研究卻不是往上走,而是在走下坡路,總是搞降低成本,質量就走下坡路了。很多研究,不討論提高強度,提高摻和料摻量、降低成本,但就混凝土材料的花費與工程整體造價相比,這樣的研究是沒有意義的。2、耐久性方面:目前混凝土耐久性應該納入土木工程學科。耐久性設計規范的推出是很正確的,嚴格按照規范做,不會出問題。目前耐久性工作最重要的是重大工程的在線監測。3、大力整頓外加劑市場。從中國外加劑市場看,未來的十年中怎樣用好外加劑是關鍵。目前行業太亂,監管不嚴。比如聚羧酸,有很多好處,但是好處在哪?不好的問題在哪?需要我們研究人員做系統的研究。他認為聚羧酸最適用于預制構件,在商品混凝土方面,是否大量推廣有待進一步討論。他還建議建議攪拌站自己復配外加劑,可以更好的控制混凝土質量。4、混凝土制品行業將有更大發展,現在排水管、輸水管、管樁等制品產品混凝土的用量非常大。管樁去年3億米的產量就有3千萬立方米混凝土用量。 5、修補材料的研究,中國的工程質量問題多,以后病害工程數量將直線上升,混凝土工程修補材料和技術,將來的利潤空間很大,這就是靠技術贏利。6、摻和料摻量,應該嚴格控制摻合料的摻量,應該限制混凝土中的最小熟料用量,比如C30混凝土中最小熟料用量不應低于180公斤/立方米。[Page]
上海寶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趙玉靜
廣東三和管樁總工 魏宜齡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謝永江
南京水科院教授級高工 丁建彤
山東高速青島分公司郭保林高工
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 孫振平
參觀上海中心工地
上海中心工地
接下來的討論主要圍繞混凝土的耐久性、抗裂性、抗凍性、抗滲性等方面展開深入的討論,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從實際案例講述各種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和經驗。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路新瀛提出還應該考慮去詳細研究孔隙結構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怎么利用孔的特性達到混凝土的性能,如何控制孔結構來達到宏觀性能。
最后上海寶鋼王鐵夢教授級高工作了題為《超長、超厚大體積鋼筋混凝土工程結構裂縫控制與防水“控與放”的設計原則與無縫工程“跳倉法”》報告,他用了大量的實例介紹了超長、超厚大體積鋼筋混凝土工程結構中裂縫的控制情況以及無縫工程“跳倉法”的應用情況等。他說不是所有的裂縫都是有害的,裂縫分為有害裂縫和無害裂縫,應該從裂縫對承載力、使用功能及耐久性的影響程度判斷裂縫的有害程度,不一定所有的裂縫都需要處理。他還指出:不是強度高的混凝土質量就好,混凝土強度等級過高就容易開裂。
主辦方還安排參觀了上海建工承建的亞洲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工地,上海中心占地面積2.0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2534平方米,建筑高度632米。工程量非常巨大,有很多技術方面的難題,上海建工集團有著豐富的大型工程施工經驗和雄厚的技術實力,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在混凝土供應方面,該工程混凝土用量非常大,曾創造了一次性澆筑6萬方C50混凝土的記錄。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