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蘭葉:發展混凝土綠色生產的實踐與探索
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濤介紹企業經驗
劉濤總經理代表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接受了徐永模會長的授牌
7月16日,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推進會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第一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召開。本次會議以“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會上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濤介紹企業經驗,并代表蘭葉集團接受了徐永模會長的授牌。一下為講話詳細內容:
我國混凝土行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預拌混凝土行業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由于它體現了社會進步、文明施工,實現了混凝土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同時也使建筑業實現了工業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預拌混凝土作為一個新興、獨立的產業,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3年以后,商務部、公安部、建設部、交通部聯合頒布了《關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通知》,確定了124個禁止在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城市,并且明確規定了禁止現場攪拌的時間表。2004年國家七部局又聯合頒發了《散裝水泥管理辦法》(5號令),《辦法》的第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鼓勵發展、使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根據實際情況限期禁止城市市區現場攪拌混凝土。各地政府根據國家規定和本地的實際情況,紛紛出臺了相關文件和地方政策,大力支持鼓勵發展預拌混凝土,大力促進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使用預拌混凝土,同時各地政府加大“禁現”執法檢查力度。此后,隨著國家房地產行業的迅速發展和大量的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混凝土的需求量呈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推動了混凝土行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混凝土產量達到6.95億立方米,09年產達到7.85億立方,2010年已達到10億立方米,預拌混凝土產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位。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研發,耐久性控制、設計和施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基本與國際同步,很多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已推廣應用到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等眾多國家重點工程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清水混凝土技術及自流平混凝土的工程應用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混凝土企業傳統生產方式存在的問題
預拌混凝土行業的高速發展,給各地政府帶來了大量稅收,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地區和企業“盲目擴容,惡性競爭”。由于混凝土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只要有一定的資金,找塊場地,就可以建個攪拌站,砂石露天堆放,噪聲、粉塵、污水、殘余廢棄的混凝土隨意排放、傾倒,嚴重污染環境,另外,大型運送砂石的車輛也使城市道路不堪重負,生產環境長期得不到根本性治理,預拌混凝土在社會上形成了“臟、亂、差”的行業形象。傳統混凝土生產存在以下缺點:
1、砂石露天堆放,堆放場地為軟地面,原材料易夾帶泥土,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含水量難以控制;裝料和卸料過程中產生噪聲和大量粉塵污染環境。
2、攪拌樓沖洗、攪拌車沖洗產生的污水不能有效利用,易造成二次污染。
3、殘余混凝土和廢棄的混凝土試塊需要專門一塊場地堆放,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而且造成環境污染。
4、攪拌機、裝載機、粉料入庫使用車載空壓機,工作時產生噪聲污染。
5、運輸車輛拋撒的砂石及敞開的皮帶輸送機滴漏的砂石使廠區場地砂石遍地,車輛碾壓后造成粉塵彌漫。
以上缺點再加上混凝土生產作業的特點,管理松散粗放,缺乏合理的流程,管理的規范性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使一些地方政府對混凝土企業既愛又恨,在一些城市、城區被限制發展。2008年前北京為了迎接奧運會,要求混凝土企業限期遷出五環以外;還有一些城市將混凝土生產企業趕出原先所在的城郊結合部,規定要集中在郊區某一區域內發展。這些跡像表明,傳統的混凝土生產方式已經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環境負荷,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徹底治理,今后將無法在城市立足,更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Page]
蘭葉建設集團發展混凝土綠色生產的實踐與探索
目前,我國預拌混凝土年產量已達到10億立方米,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巨大,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混凝土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混凝土的清潔生產、綠色生產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行業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混凝土的綠色生產和發展綠色混凝土已成為除高性能混凝土外混凝土研究的主流方向。混凝土的綠色生產是指在混凝土生產、運輸(含原材料)及使用過程中,以節能、降耗、減摻為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實現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量最小化的一種綜合管理技術。南京蘭葉建設集團于2003年進入混凝土行業,在企業發展的初期,管理團隊就立志要徹底改變傳統混凝土企業“臟、亂、差”的局面。我們認真研究了混凝土生產的特點,對產生污染的點逐一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和解決方案,在新站的建設中,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混凝土攪拌站,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自2007年起首先在我們秣陵分公司建設了一座環保型、節能型混凝土攪拌站,該站是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第一座全封閉室內混凝土工廠,比傳統的攪拌站多投入3000多萬元,該攪拌站具有以下特點:
一、建設了全封閉帶自動噴淋裝置的室內料場,改變了傳統混凝土企業砂石料露天堆放,噪聲大、揚塵多,材料水分受天氣影響大等缺點,即控制了料場揚塵、隔離了噪聲,又保證了混凝土質量,上料皮帶輸送機皮帶兩側加上圍擋,防止砂石料滴漏;
二、在原有的全封閉粉料筒倉和攪拌機外增加了外墻包封,上料、配料全封閉,并裝有大型收塵設備,隔離了攪拌機生產過程中的噪聲,消除了加料口的粉塵;
三、增加了攪拌機二次放料裝置,并且在下料口旁邊的三面墻壁增加了水淋裝置,使下料過程中濺出的混凝土漿料隨水流入污水池,不會被攪拌車帶出造成二次污染;
四、安裝了殘砼砂石分離機,攪拌車運送混凝土結束后直接到砂石分離機旁洗罐子,罐內殘余的混凝土經砂石分離機分離后,砂石回收利用,污水進入循環水池循環利用。
五、把生產用水系統和雨水收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大系統來整合,幾個用水點用明溝連通,使用循環水的設施建在污水池旁,如砂石分離機,砂石分離機工作時直接循環使用污水池里的水,不需要用清水;污水池里的污水主要是含有水泥粉、礦粉、粉煤灰、細砂等細小顆粒,在生產低標號混凝土時,通過適當調整配比,這些污水被直接用于生產。廠區建有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用于洗攪拌車罐,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水全部回收利用。從而實現了生產過程污水零排放,節約了大量水資源。
六、建有混凝土攪拌車專用沖洗臺,送貨出廠之前沖洗料口,防止混凝土漿料滴漏污染路面。
七、攪拌運輸車、泵車底盤采用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進口發動機,既節約燃油、減少排放,又降低了故障率;電氣設備選用節能型設備。
硬件設施的投入容易做到,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才是保證企業長期保持綠色生產的關鍵所在。蘭葉建設集團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完善了各項作業流程和標準,實施嚴格的流程化、規范化管理,讓各崗位清楚每天要做什么,達到什么標準,使管理工作有根可依,有據可查,通過實施標準化使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活動合理化、程序化與規范化,實現混凝土綠色生產的長效管理。為了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一是:采用了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所有攪拌車和泵車都裝有GPS定位系統,與生產調度管理的ERP系統相聯,實現了網絡化管理、計算機控制,在總部電腦中可以調出任何站的生產情況以及原材料的消耗、工地的即時供貨情況,通過信息化管理推動企業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二是:通過培訓更新干部和員工的思想理念: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為客戶提供一流的產品和優質服務,創造獨特的客戶價值,企業才能有更多的客戶,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員工才能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實惠;三是: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合理的薪資待遇,建設環保型攪拌站,使員工的工作環境比傳統的攪拌站工作環境要好很多,每一間員工宿舍都安裝了空調,讓員工下班后能休息好,有家的感覺。公司每年召開職代會,工會和管理層就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形成了磋商機制,員工工資每年增長8%以上,形成了和諧的企業環境,公司工會被南京市江寧區總工會評為“模范職工之家”。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資待遇,使員工身心愉悅,客戶來公司參觀后感到我們與其他混凝土生產企業完全不一樣,環境優美,管理規范,增強了與我們合作的信心,許多大型施工企業如中鐵十三局、中建股份、中冶建設成為我們的戰略合作伙伴。秣陵環保型室內攪拌站的建成投產,為蘭葉推廣環保型攪拌站積累了成功的經驗,2008年公司在現在的集團總部建設了一座節能型、環保型攪拌站;2010年又建成了淳化分公司節能環保攪拌站,在全公司實現了混凝土的綠色生產。蘭葉發展混凝土綠色生產受到南京市住建委混凝土管理處和南京混凝土協會的肯定與支持,蘭葉建設集團參與了全國首個真正的混凝土綠色生產地方標準《江蘇省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規范》的編寫。
實現混凝土綠色生產的成效與今后的發展方向
實現混凝土綠色生產是混凝土行業技術進步的必然要求,是混凝土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企業與自然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必然舉措。蘭葉幾年來走綠色生產之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品產量、經濟效益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
要實現混凝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走混凝土綠色生產之路,同時要積極研究探索生產綠色混凝土。我國建筑業近幾年來發展非常迅猛,預拌混凝土企業發展面臨更多機遇,也同樣面臨更多挑戰,首先是受到外部經濟資源的限制和約束,取得所需生產經營性資源如砂、石等成本越來越高,實行綠色生產,開發綠色混凝土是混凝土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正是這樣順應行業發展的潮流,不斷探索創新。自2009年開始蘭葉建設集團開始了綠色混凝土的開發與研究:
1、我公司通過借鑒兄弟單位的研究資料和經驗,開始鐵尾礦的應用研究,把鐵尾礦作為細集料與天然粗砂搭配使用,對目前工藝條件下的砂石集料的級配分布的豐富和調整起到有利作用,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緩解混凝土行業天然砂資源匱乏的壓力,又能大宗消納鐵尾礦砂,有很大的研究利用價值。利用鐵尾礦代替天然砂作為細集料生產混凝土,從而實現鐵尾礦的大宗資源化,變廢為寶,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危害問題,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土地和天然砂資源,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南京市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節約型城市的建設,目前我公司尾礦砂的利用每月達到了10000噸。雖然鐵尾礦砂的價格與天然砂的價格相當,但從環保和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2、2010上半年開始,我公司混凝土技術研發中心與南京硅酸鹽學會合作,進行再生骨料及其在混凝土制備技術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已經具備工業化應用階段的技術條件,現在已經把廢棄的混凝土試塊經過加工篩選后用于混凝土的生產。
蘭葉雖然在混凝土綠色生產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績,但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我們還存在一些差距。混凝土的綠色生產和綠色混凝土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任重道遠。我們將和全國同行們一道,不斷創新,共同為我國的混凝土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更多貢獻。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