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晴:綠色生產——預拌混凝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江蘇省建筑鋼結構混凝土協會會長顧炎晴
7月16日,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推進會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第一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召開。本次會議以“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會上,江蘇省建筑鋼結構混凝土協會會長顧炎晴介紹江蘇省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綠色之路”:
各位領導,各位理事,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一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南京召開,我謹代表江蘇省建筑鋼結構混凝土協會向會議的成功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按照會議的安排,我向大家簡要匯報一下江蘇混凝土行業發展情況和江蘇推行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的理念和做法。
一、江蘇是混凝土大省,“十二五”時期要努力建成混凝土強省
隨著江蘇經濟社會的長時期持續快速發展,江蘇預拌混凝土行業一直呈高速發展態勢。今天,江蘇已成為預拌混凝土大省,其主要特征,一是起步時間較早,1976年,我國最早開發的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就落成于今天的常州建筑工程材料供應有限公司,當時僅有1臺1立方米攪拌機,6臺翻斗車,年設計生產能力15萬立方米,年實際產量幾萬立方米,這家公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生產了我國第一方商品混凝土;二是生產規模較大,到2010年底,全省建筑系統混凝土攪拌機年設計生產能力達到4.36億立方米,全年實際供應混凝土1.93億立方米,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三是經濟總量較高,2010年,全行業完成銷售產值544.76億元,實現增加值20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59.84億元;四是技術裝備較全,到2010年底,全行業設備凈資產1645.2億元,人均技術裝備率33.04萬元,其中,攪拌機1424臺,攪拌運輸車13315輛,汽車泵2297輛,拖泵1046臺;五是全省基本覆蓋,2010年,全行業預拌混凝土企業達到643家,全省13個省轄市、106個縣(縣級市、區)都建有預拌混凝土企業,基本實現了全省全覆蓋;六是企業逐步做大,涌現了一批大型企業,2010年實際產量超過100萬立方米的企業有35家,超過200萬立方米的有13家,超過300萬立方米的有4家,很多企業已成為集團化企業,經營范圍拓展到了其他行業、產業和省外、國外。我省預拌混凝土行業為全省的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是,我省預拌混凝土行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產能嚴重過剩,由于入行門檻較低,行業調控乏力,造成一些地方預拌混凝土行業投資無序,重復建設,到2010年底,全行業年設計生產能力已超過4.36億立方米,而實際產出率僅為44.29%;二是企業良莠混雜,有的大企業存在過度擴張之虞,有的地方小企業則多而散亂,生產粗放,效率低下,質量不穩;三是地區發展失衡,蘇南地區產量占全省65%左右,呈超飽和態勢,蘇中、蘇北地區雖有發展空間,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實力落后于蘇南地區;四是環境污染嚴重,很多企業節能減排措施不到位,“三廢”治理不力,有的企業禍害一方,成了“臟、亂、差”的典型;五是一些地方市場尚不規范,時而出現惡性競爭現象。這些問題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努力予以解決。
“十二五”時期,對江蘇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進入基本現代化,為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到2015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6.5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2010年為4.09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超過8萬元(2010年人均超過5萬元)。
“十二五”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必將有力地帶動全省混凝土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在全面總結“十一五”發展情況,深入分析當前形勢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江蘇省混凝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與我省在“十二五”期間全面建成“建筑強省”同步,我省混凝土行業在“十二五”期間也要努力建成“混凝土強省”。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要進一步發展大型、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年實際產量超過500萬立方米以上企業,力爭打造年實際產量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全行業轉型升級;二是走技術進步之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步伐,加大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力度,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質量和效益,同時,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研發高端新產品,拓寬經營領域;三是走綠色生產之路,以實施江蘇省地方標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為契機,大力推動企業走綠色生產、低碳發展之路,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全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促進企業的轉型和升級;四是走管理創新之路,轉變粗放式、家長式、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快信息化步伐,實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十二五”的努力,使我省預拌混凝土行業逐步走上現代化發展的軌道。
二、大力推進綠色生產,轉變預拌混凝土行業發展方式
“十二五”時期,我國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不僅對傳統的預拌混凝土生產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式提出了嶄新的要求。
目前,我省大部分預拌混凝土企業還達不到綠色環保要求,采取的一些措施,要么不到位,要么標準很低,主要表現在:(1)很多混凝土攪拌站規劃選址不當,設計標準不高,設備選型不優,生產管理粗放,節能減排落后;(2)砂石露天堆放,生產工藝粗糙,粉塵、廢渣、噪音處理措施不力,嚴重污染周圍環境,造成社會糾紛;(3)廢水、廢漿綜合利用率不高,有些地方預拌混凝土企業廢水、廢漿任意排放的現象嚴重;(4)很多企業工藝落后,管理低下,從原材料管理、攪拌機生產,到產品運輸、現場泵送,各個環節都存在資源浪費、消耗過高的問題,影響產品質量,影響企業效益。因此,預拌混凝土企業成了各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重點治理對象。這種狀況不僅不符合國家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方針,不符合江蘇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要求,而且企業自身發展也難以為繼。
為了盡快扭轉這種狀況,“十一五”以來,我省各地建設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散裝水泥等有關部門對預拌混凝土行業逐步加強了管理和指導。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設有專門的南京市預拌混凝土管理處,成立了南京混凝土協會,政府管理機構和行業協會組織十分健全,對整個行業的管理十分到位。根據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十一五”以來,南京市突出抓了預拌混凝土企業綠色生產管理,從攪拌站規劃選址,到現場泵送施工,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管理。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有戰略發展眼光和科學發展理念,舍得花巨資,將所有的攪拌站都建成了全封閉、環保型、花園式攪拌站,實行了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產品質量好,企業信譽高,打響了品牌,站穩了市場。2010年,南京蘭葉實際產量達到263萬立方米,位居南京市第一、全省第八,今年產量預計達到400萬立方米。南京市十分重視總結、宣傳、推廣南京蘭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經驗,在全行業逐步形成共識,很多企業紛紛開始建設全封閉、環保型攪拌站。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混凝土協會也十分重視南京蘭葉的經驗,利用各種方式宣傳推廣南京蘭葉的發展理念和綠色生產經驗,多次組織各地混凝土企業和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到南京蘭葉參觀學習,在全省預拌混凝土行業中逐步形成為發展方向。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時抓住了這種行業發展趨勢,委托南京市預拌混凝土管理處為主編單位,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市建筑安裝工程質量監督站、南京混凝土協會等單位為參編單位,在深入調查研究、系統總結南京蘭葉等企業經驗、認真學習北京上海等地做法的基礎上,編制了《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今年4月13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第116號公告,批準該規程為江蘇省工程建設標準,自2011年6月1日起實施。這個標準的特點是,對預拌混凝土生產、運輸(含原材料運輸)及施工現場實行綠色生產管理,包括對規劃選址、廠區建設、設備設施選配以及混凝土生產、運輸、施工等全過程、全方位實行綠色生產管理。這個標準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實際上成為政府主管部門調控預拌混凝土行業有序發展、加快行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據和有效手段。
《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作為江蘇省地方標準的頒布實施,其意義是深遠的,從形式上看,它強調了預拌混凝土企業要實行節能減排,要加強“三廢”治理;從本質上講,它將轉變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發展方式,調整行業的結構,促進行業的優化升級。具體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強化綠色生產管理,可以促使預拌混凝土企業樹立低碳發展的理念,加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力度,努力改變企業的形象,使企業逐步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二是通過強化綠色生產管理,可以從技術標準、企業管理上提高入行門檻,從而調整企業構成,促使優勢企業加快做大做強,落后企業逐步淘汰出局或被兼并重組,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同時,促使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強化企業管理,使企業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三是通過強化綠色生產管理,可以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優化產業布局,調整行業結構,實現一個地區預拌混凝土行業的有序發展,促進預拌混凝土行業向集約化、現代化發展方式轉變。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已決定于7月26日-27日在南京召開全省《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宣貫大會,會上將對全省實施該規程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部署。
三、積極發揮協會作用,為推進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和轉變行業發展方式服務
江蘇省混凝土協會成立于1985年,歷經27年的發展,現正式名稱為“江蘇省建筑鋼結構混凝土協會”,是全省鋼結構行業和混凝土行業的協會組織。在混凝土行業方面,又總體分為預拌混凝土和混凝土預制構件兩大部分,涵蓋了與此相關的各企業、單位和領域。由于我省混凝土行業發展較快,省、市兩級混凝土行業協會組織基本上都已建立,很多縣(縣級市、區)也成立了混凝土行業協會組織,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全省混凝土行業協會組織體系。各級行業協會組織積極開展活動,在指導行業發展、為企業服務、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和為政府出謀劃策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圍繞推行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當前,我省各級行業協會組織要協助政府、幫助企業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積極指導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按照“十二五”規劃,各級行業協會組織要積極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行業發展的指導,核心是推進行業結構調整,重點是做大做強一批優勢骨干企業,突破口是推行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我們將通過強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加快行業結構調整,有節奏、有梯次地培育一批年實際產量在100萬立方米、200萬立方米、300萬立方米、400萬立方米、5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特大型預拌混凝土企業,并努力打造年實際產量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超級預拌混凝土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同時,緊跟國家大力推進低碳建筑、加快建筑工業化進程的產業政策導向,積極扶持混凝土預制構件企業的發展,當前要著重培育一批在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中起到先鋒和骨干作用的大型企業。
2.積極推進《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的貫徹實施。按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統一部署,協助各地有關部門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和辦法。南京市表示,要在2014年青奧會舉辦之前,基本實現全市預拌混凝土行業綠色生產目標。從全省來講,蘇南地區要用2-3年時間,蘇中地區要用3-5年時間,蘇北地區要用5年左右時間,全省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實現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目標。以加強綠色生產管理為抓手,促進全省預拌混凝土行業的合理布局、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3.積極深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技術標準體系。以實施《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為總綱和起步,緊密結合綠色生產的各項技術要素,與有關單位合作,逐步編制或修改完善預拌混凝土生產、運輸、施工各個環節,包括設計、設備、生產、施工、管理、配套等各個方面的地方技術標準、行業規范,使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技術標準、行業規范先進化、系列化。
4.積極促進混凝土行業技術進步。通過貫徹實施《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劃》,積極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加大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力度,幫助企業培育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隊伍素質,引導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我省混凝土企業實力較好、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技術資源豐厚的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的混凝土技術創新體系,并盡快發展成為戰略型合作,逐步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5.積極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推行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加強監管,將推行綠色生產納入行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作出具體的部署,提出明確的要求,采取切實的措施,加強嚴格的監管,開展綠色生產達標考核工作。為此,協會要積極協助政府部門做好規劃部署和具體實施工作;其次,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包括建設部門、環保部門、散裝水泥主管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共同加強政策指導和扶持,各部門形成合力的關鍵,在于配套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例如,預拌混凝土企業實行技術改造,采用了新技術,達到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標準,在有關稅費政策予以優惠,實實在在地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實實在在地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為此,協會要主動做好調查研究,向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第三,要充分發揮協會上下溝通的作用,向企業深入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為企業積極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反映行業實際、企業訴求,提出意見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同時,要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指導和監督。
各位領導,各位理事,各位來賓,本次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南京召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向兄弟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部門、各單位學習的機會,我們熱忱歡迎大家對江蘇混凝土行業的發展提出寶貴意見,不斷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鑄造中國混凝土行業的輝煌而共同努力。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