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混凝土配合比和質量控制技術交流會召開
交流會現場
交流會現場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專職副會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
清華大學教授馮乃謙
清華大學教授廉慧珍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科技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閻培渝
近年來,我國混凝土材料與工程技術發生了很大變化,混凝土工程設計在強度、體積和使用環境等方面日趨極端化,加上認識和理念上的差異、長期存在的砂石原材料質量問題以及有關標準規范落后于混凝土技術進步等問題,導致混凝土工程質量問題頻發,混凝土供需雙方在工程質量方面的糾紛不止。混凝土究竟怎樣才能滿足工程要求?當代混凝土配合比選擇的關鍵是什么?標準與規范在我國混凝土技術進步中應起什么作用?于2011年6月2日~3日在北京召開的 “全國混凝土配合比和質量控制技術交流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與近200名來自建設工程管理部門、預拌混凝土公司、水泥制品生產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代表共同就以上問題展開深入研討。
本次交流會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和《混凝土世界》雜志社共同舉辦、北京中宇砼鑫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中國建材聯合會專職副會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出席會議,并以《外加劑時代--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的變革》為題做主題報告。到場的來賓還有中國科學院的陳肇元院士、清華大學的馮乃謙教授、廉慧珍教授、閻培俞教授、覃維祖教授、混凝土制造商協會(香港)有限公司的盧繼常會長、新加坡昂集團的陳恩義博士。[Page]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秘書長路來軍

《混凝土世界》雜志社社長、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王肇嘉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系主任,香港混凝土學會會長關國雄

混凝土世界雜志社副總編 梁文泉主持會議

香港混凝土制造商協會會長盧繼常
混凝土材料被稱之為當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廣的建筑結構材料,關鍵在于其原材料來源廣泛、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然而,混凝土微結構變得十分復雜,正如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廉慧珍曾經說過的那樣:“混凝土材料是用最簡單的工藝制造的最復雜的人工材料。”由于原材料不能提純,其物理和化學反應復雜,對時間和環境具有十分敏感的依賴性,以致于混凝土水化產物組成和微結構的形成與發展非常復雜,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確知性。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復雜的混凝土特征,是我國混凝土技術進步的基礎。
[Page]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博士丁建彤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 宋少民
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加平
新加坡昂國集團中國區低碳綠色建材技術負責人陳恩義
與會專家認為,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實踐,預拌混凝土企業是專門從事混凝土生產的單位,對混凝土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預拌混凝土除了要滿足強度、施工工作性外,還應該盡可能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均質性。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工作性和均質性,是設計混凝土性能的關鍵也是混凝土今后的出路。今后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理論和方法應以解決工作性、耐久性和均質性為突破口,其中重要的是考慮材料的特性對混凝土工作性的影響。而目前我國混凝土工程界普遍存在兩大“頑疾”:其一是對混凝土工程質量的控制目標是強度第一,甚至唯一;其二是過分迷信水泥用量,認為只要水泥用量到位了,混凝土強度就能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就不會出問題。事實上,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念。正是基于這種不正確的觀念,導致現行的標準、規范中都對水泥的最小用量加以限制,甚至作為強制條款。歸根結底是缺乏現代混凝土科學知識。
有專家指出,混凝土材料十分復雜,是非線性的,像人一樣的,僅靠制訂一些標準或規范就能將其制約住,這是很難做到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制訂規范時,在大方向上要有所推進。也就是說,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規范和標準是一種指令性的規范和標準,逐漸要轉向推薦性。再進一步,規范和標準要以性能為基準,即只規定對混凝土技術性能和勻質性、穩定性的要求,不涉及其組成和配合比。這是今后標準、規范發展的方向。事物本身就是復雜的,而我們往往習慣于怎么想辦法去簡單地認識,試圖找到規律進行統計處理,然后就得到一個方程,期盼著用一個定量的東西來表示,這是不正確的。鑒于混凝土的復雜性,那種總想以多少年前制訂的規范和標準去管理,是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的。[Page]
北京中宏基建筑公司總工李玉琳
北京鼎軟科技有限公司總工曾華林
山東高速青島分公司試驗中心主任郭保林
周磊堅高工
專家們呼吁,我國現行標準、規范中規定的最低水泥用量,在混凝土新的技術平臺上已經失去了科學性。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應該盡快地取消那些存在于已有規范中不合理的規定,混凝土“陰陽配合比”肯定不對,不應該這么做,但必須要解決問題,要讓他們有出路,也就是說,不合理的規定應該盡快地在相關標準、規范中進行變更。
針對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數量激增,致使魚龍混雜,市場行為不規范,低價中標問題嚴重的問題,專家呼吁盡快規范市場行為,同時必須加強合同管理,將滿足工程要求的混凝土的性能作為合同的技術文本,在現行條件下注明采用的標準、規范。還應加大監管的力度。一方面加大違法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強化監管,例如QCM系統,利用信息化來改善目前出現的混凝土“陰陽配合比”,推動政府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規范行業發展。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