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援建工程質量檢查嚴 敲開混凝土柱子看鋼筋大小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2年多來,港澳特區從政府到民間、從個人到團體,他們用各種方式傾力支援四川地震災區。
截至今年10月底的統計數據,香港特區援建的190個項目中有119個已開工,預計到2012年大致全部完工;澳門方面與四川確立的105個援建項目已經啟動75個,預計明年底能全部完成。
為了災區 兩種制度勝利磨合
2年多援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讓人歡喜。然而,在這些成果的背后,參與者所付出的努力卻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這是一場一國兩制在非常態下互相磨合的勝利。
一個工程從內地及香港澳門兩種不同的運行機制與操作規范來說,從立項、審批到監管、驗收,甚至是付款的程序和時間等等細節,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這種沒有先例參考的情況下,為何各個項目能得到快速高效的解決。其中的答案,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日前訪川時說出了代表所有這場援建戰役參與者的心聲,“一切為了災區好!”
回憶援建之初,其實走過了一條非常不平凡的路。張裕說,“首先一條就是法律方面不可跨越。”雙方聘請了專門的律師提供法律意見。
在具體工作中甚至包括匯款可以匯給什么單位、什么時間該匯多少錢,一點點細節都要反復溝通和協調。制度的不同并沒有影響到全盤進度。“因為一切細節都是在互信基礎上通過充分溝通來協商解決。因為我們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災區”。
“摳死”資金 留下寶貴經驗
港澳援建對援建資金“摳得很死”。如何確保這些民生工程的質量?如何確保援建資金用得其所、到位和有效?港澳與四川在災后重建協調機制下進行了系列探索。
針對設計、招標、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訂立嚴謹的標準、程序和監察制度,不僅將部分項目捆綁招標,吸引較高質素和較大規模的工程單位承包工程,還由港澳方聘請獨立的專業顧問公司,對每個項目進行實地技術檢查。
同時,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援助項目管理制度,通過實地考察、評估論證以及磋商會談等形式,雙方共同協調解決援助項目推進實施中的問題。
另外,雙方協調機制吸納工程、財物、造價、工程監理等專業人員,建立聯合督查的監管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
由澳門特區政府援建的成都大邑縣沙渠學校已經于去年8月底投入使用。校長郭永洪參與了援建整個過程。“在檢查中他們一定要用錘子敲開混凝土柱子,仔細看里面鋼筋大小如何、接口做得怎么樣。”郭永洪說,他從未遇到過如此嚴格的審查經歷。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