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制定行業規劃 水泥業將掀整合大潮
“今后我們要繼續鼓勵企業兼并、重組、聯合,提高區域水泥市場的生產集中度。”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牛建國在參加3月9日召開的“2006年國際水泥高峰論壇”時指出。
牛建國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水泥業相關發展規劃,今后在水泥生產大省國家應該重點支持1-2家大型企業,使他們2010年生產能力超過1000萬噸。同時國家還要重點支持10家左右大型企業集團,使它們在2010年單個集團生產能力達到和超過3000萬噸。
牛建國特別強調,目前大多數省區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不到10%.這使水泥總量低水平過剩,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降,虧損增加。這種狀況歸根到底“是一些地方出于穩定需要和財力限制,普遍對關閉淘汰小水泥企業態度不積極造成的”。今后地方在規劃水泥項目發展時一定要“根據市場需求、資源條件和交通運輸狀況、合理布局、防止盲目發展”。而對水泥產能增長過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較高地區,則要在速度上給以適當控制,對落后產能比重較大地區,鼓勵上大壓小,扶優壓劣。
過去在水泥企業整合過程中,小企業的退出機制不完善,一直是影響行業整合速度的關鍵。牛建國說,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國家正在試圖建立一個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即采取上大關小、補貼及贖買等多種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有條件的地方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重點地區拆除水泥立窯的補貼。
而在市場準入方面,今后也將比以前要求更加嚴格。牛建國表示,國家將重新修訂生產許可證發放細則,2007年底以前對水泥企業重新換發許可證。
水泥許可證發放一直是眾多小企業所關心的問題。截至目前,我國水泥行業已經進行了三批換證,但每次的重點都有所不同,第一、二批主要是考慮企業的產品質量,為提高水泥產品在市場的信譽,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三批是考慮企業生產規模,從7,800家壓縮到5,300家,淘汰了2,500家,有力地推動了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使企業的集中度有所提高,推動了企業向規模效益方向發展。
牛建國指出,2007年的換證,將主要是從環保標準(大氣、固體廢棄物、噪聲)方面考慮,“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一律不予發放生產許可證”。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通過第四批換證,將對水泥行業改善高污染的現狀產生積極影響。
牛建國還說,通過這樣一系列政策措施調整之后,將力爭使我國水泥產業在未來幾年邁上一個新臺階。“到2010年爭取把我國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現在的40%提高到70%;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5億噸。” 同時,“使企業平均生產規模提高到40萬噸左右,企業戶數由現在的5000多家減少到3500家左右。”
事實上,中國水泥業在過去一年里,在整合重組方面已經發生了一系列大動作。據相關部門統計,這一年里,中國水泥業共發生十起大的并購重組案例。而在這十大并購案中,外資主導的并購案數量正好與中資齊平,其中著名的外資并購案例包括全球最大的建材生產企業拉法基并購瑞安建業和成功受讓四川雙馬股權;摩根、鼎暉入股山水集團, 冀東水泥聯姻海德堡;而國內大集團并購則包括以亞泰集團重組哈爾濱水泥廠,北京金隅將實際控制太行水泥, 寧夏賽馬實業收購蘭州大通河水泥等。
這僅僅是中國水泥業大整合的一個開始。根據國家計劃,至2010年,將有10家水泥集團的年產能超過3000萬噸。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重組將陸續到來。而對于外資巨頭的“大舉入侵”,國家是否將有所限制呢?牛建國指出,在水泥行業,原則上中資和外資并購都是政府所支持的。但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外資所占份額過大時,也許政府也會考慮采取一定限制措施。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jiangxun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