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為: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已成為建材最大行業之一
9月27日,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張人為在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以下是本網記者對講話的整理:
首先我要對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的理事會表示熱烈祝賀。在這里我還要感謝協會這些老的會長,從張樹凱同志、呂祖良同志、到現在的會長徐永模同志,不斷地繼承發展,協會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好。我對他們表示感謝,對各屆秘書長表示感謝!
在這里,我簡單地講幾點:
第一、一般人不知道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能在建材行業中能占那么大的份額,而且我們現在的口徑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口徑。混凝土這個行業很龐大,我們統計混凝土的量是有限的,它的行業完整值應該在建設部,但是建設部也統計不起來,因為還有水利部的水工建設、交通部的公路建設、鐵道路的鐵路建設、核工業公司的核電站建設,如是等等,所以我們是小范圍的講水泥制品。我們有傳統的水泥制品,有新發展的水泥制品,但不管怎么說,我們現在一年將要有1700多億的工業增加值,相當于5000多億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我們21000億建材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將近四分之一。過去水泥能占我們建材工業的40%、50%、60%、70%,在26日南方水泥的會上說的還是60%、70%,我給他們糾正了--現在水泥行業產值也就占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的24%左右,現在我們得水泥制品業和水泥業基本上不相上下。這是我們在座的行業企業、科研設計單位的功勞,當然本質上是我們國家國民經濟建設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結果,是一種拉動--我們建材工業始終是基礎建設主要拉動對象。
第二、我們建材行業在結構調整當中,就技術和產品來講最大的缺陷在什么地方呢?產業太廣,各自為政,分管一段!從建材行業的產業鏈上說,我們和建筑業是個大產業鏈;從水泥工業來講,它的產業鏈應該是骨料→水泥→混凝土→水泥制品。現在我們的骨料是由大量的、成千上萬的小商戶企業、碎石企業來生產的;預拌混凝土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還不大,從資料上來看最多只占20%左右,大部分還是現場攪拌,也是小廠;我們水泥制品企業也是這么個情況,所以我們的附加值,我們在價值鏈的高端不占優勢。因此我們產業鏈怎樣延伸的問題在建材行業結構調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這個不是我們各個專業協會一家一家能夠解決的,他需要我們聯貫起來解決。所以26日我在南方企業的會上,就提了這一條:我國混凝土產量的排名。在國際上來說,基本不計大水泥跨國公司的排名,大水泥跨國公司都搞骨料,都搞水泥、都搞水泥制品。我問了Holcim、拉法基、CRH這幾家老手,國外產業鏈在中國是否行的通,因為他們在中國都有企業,他們告訴我行得通,只是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也有大企業冀東、金隅、華新、華潤,都在逐步走這條路。未來的骨料產業、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誰主沉浮?我認為,最終應該是前10名的中國大水泥。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們水泥企業就要考慮這個問題--怎么辦?怎么介入?這是兩個不好介入的行業,前者大多是以農民工為主的小廠小戶,后者有相當一些大企業,比如建華、浙東,但大企業的量還不足以組織起行業組織結構調整。這個問題不是今天提出來明天就能做到的,但從方向上來看,從國外走的路來看,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過程是我們不可逾越的。比如水泥行業,以前也沒有市場概念,全靠計劃經濟分配,不管有多少工業費用,能生產多少水泥,我們都能接受,但現在不行了,于是所以水泥行業發展了出了粉磨站靠近市場,生產熟料靠近燃料和原料的所在地的模式。我看今后我們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也會是這樣。
第三、我拜托我們在座的會員企業,要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要講誠信,把給社會、給用戶提供合格優質的產品放在我們工作的首要位子。比如管樁,一般都是橋梁、鐵路、建筑物的根基,現在我們企業那么散,集中度那么低,市場又是不穩,有項目就一哄而上,這種狀況下,產品質量讓我非常憂心。建材產品的質量問題最后必然是在某次災害之中顯露出來,是以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為代價的。我們現在有些企業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在競爭中能得到一點份額,不惜犧牲質量。我始終在講,競爭如果總是價格戰,必然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來贏得市場。所以我們要講誠信,要講質量,要向社會負責!我們會員企業應該帶好這個頭。質量出了問題,最后追究市場責任,你就是坐了牢,也應該十分內疚,多少人的生命財產毀在你的手里了。
我就說這三點,謝謝大家!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