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再生利用 建筑垃圾變成“香餑餑”
“每生產一塊這樣的實心磚,就能消耗4斤多的建筑垃圾。”堆積如山的磚頭、瓦礫、灰渣、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眨眼功夫就經壓模后,魔術般成型成磚,整個過程不需燒煤、加溫,也不產生污水、煙霧,若非親眼所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不僅如此,建筑垃圾還可根據需要變成混凝土實心磚、路面磚、墻體材料、再生預拌混凝土等多種新型建材產品。8月初,筆者在濰坊三建集團見證了這神奇的一幕。
“建筑垃圾處理后,90%的不同垃圾顆粒作為新建材的骨料,10%左右作為路基料建筑回填土,利用率達到100%。”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據了解,濰坊城市建設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超過1000萬立方米,僅市區一年可產生各類建筑垃圾300多萬立方米。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的傳統處理方式,既占用大量土地、影響城市面貌,又對環境造成污染和浪費。如何讓這些數量可觀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早在2008年,該市就啟動了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建材產品產業化項目,并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
科研沃土育新芽,建筑垃圾變成寶。三建集團抓住有利時機,利用自主研發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先是投資3000萬元,于2009年3月建成兩條全自動新型建材生產線并正式投產,主要生產混凝土實心磚、空心砌塊、路面磚、水工磚等新型建材。二期項目為新型混凝土攪拌站,計劃投資3500萬元。第一條生產線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成功投產,第二條生產線也正在順利推進之中。據初步估計,該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生產新型建材50萬立方米、再生混凝土250萬立方米,可消耗建筑垃圾360萬立方米,整個濰坊市城區的建筑垃圾可基本被處理。以建筑垃圾代替取土,年可節約土地560余畝,節約建筑垃圾占用土地400余畝,節約礦產資源200萬立方米。而且,該新型建材在質量、硬度等方面要優于其他建材產品,整個生產過程無任何有害氣體產生,基本實現了建筑垃圾“零”排放,徹底解決了建筑垃圾處理難、難處理的難題,還帶來了客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與此同時,濰坊市把此作為轉方式,調結構,推進節能減排的抓手,積極推進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開發,要求建筑設計部門在設計環節優先采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在保證建筑質量和相關要求的前提下,任何部門、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采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各級財政、市政建設部門在城市公用設施和公共建筑建設政府采用過程中,優先采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截至目前,該市規模以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已有5家。而且,集團研發的“建筑垃圾綜合處理設備”和“建筑垃圾破碎處理設備”榮獲國家級專利證書,成為山東省建筑垃圾再利用方面首批獲國家專利的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