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明:數據如此不靠譜 是“指南”還是誤導
不久前,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 5月18日中國建材流通協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中國低碳建材發展指南》,提出“到2012年全行業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56%左右,即建材工業萬元增加值碳排放降至7.33噸左右。”
筆者不由心頭一震,根據這個《中國低碳建材發展路線圖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數據推算,2005年建材工業萬元增加值碳排放應為16.66噸。而從《中國建筑材料工業》中查得2005年建材工業增加值為2423億元。如果按2423萬元計算,2005年建材工業的CO2排放為4.04億噸。然而事實上,2005年我國水泥產量10.69億噸,僅水泥制造業排放的CO2已達8億噸。兩者數據誤差如此懸殊,不知錯誤在哪里?
我國政府已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將比2005年的減少40~45 %,這是要在科技研發引進以及政策措施等各方面付出極大努力,承擔巨大增量減排成本(有學者推算全國每年須額外支出約300億美元)才能付諸實現的。而咱們建材工業何以就如此“先進”,竟然能提前8年,還超額16~11個百分點完成該項承諾。不知誰準備采取什么樣的特殊措施,誰又能拿出多少資金作為保障。兩年后,這能說到做到嗎?
本人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水泥行業額外投入增量減排成本每年30億元的條件下,到2020年我國噸水泥CO2排放量可以比2005年的減少15~20%。
眾所周知,水泥制造是高碳排放工業,而且它在我國整個建材工業中占有約70%的比重,《指南》中所謂的建材工業又怎能超脫水泥工業的影響,反而搖身一變竟然如此低碳。兩年后這能變成事實嗎?
新聞發布是一件嚴肅的事,尤其是涉及整個建材工業中長期發展主題時,更應規范和嚴謹。至少要有一個獲得授權的權威性組織統一負責,建材工業內部各行業間必須充分溝通協作,必須鄭重對待新聞發布的信息,避免社會誤解,更不能造成誤導。
其實最令筆者擔心的是,如果該《指南》的說法流傳到國外,勢必會使我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談判中陷于十分難堪的境地。因為它授人以口實,有人會惡意利用它來反問我們。“既然貴國排碳強度很高的建材工業(含水泥制造業)能在2012年就減少56%,為什么貴國的承諾卻要拖到2020年才能減少40~45%。所謂的誠意和責任何在?”
這樣我們就給自己出了一道不容回避必須面對的考題,到底是《指南》泄露了我國政府對外承諾的“天機”,還是《指南》本身就是謬誤。我們殷切地期待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澄清事實,再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給媒體和公眾一個負責任的明確回答,消除后患,以正視聽。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