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出“低碳經濟”指導性意見
經濟發展對于后發國家來說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型本身是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機會隱藏在哪里?作為企業來說又能如何捕捉? 記者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莊貴陽。
記者:在全球低碳經濟的形勢下,中國面臨哪些機遇?
莊貴陽:首先,把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聯系起來,可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督促國內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第二,中國其實有很多低碳產品,這些低碳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錯,比如太陽能、PV板等。雖然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國際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在這方面會有一些競爭力。
第三就是技術轉移。在這股即將到來的技術轉移浪潮中,我們要抓住機會向中國轉移一些低碳技術,因為這才是低碳經濟收入的大頭。
記者:中國政府針對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將會有什么樣的政策?
莊貴陽:有一點要確定,節能減排肯定會長期存在,而低碳經濟就是國家未來的戰略方向。國家發改委正準備出臺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性意見,原本決定年底要出臺,現在看來也許要等到哥本哈根會議后納入相關會議要點后出臺了。
其中的內容包括:做一些低碳城市試點、構建節能減排的評價體系等。據我所知,很多城市為了爭取更多的政策都在爭取試點城市。
記者: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在理解環保時還比較概念和表面化,如何讓企業真正感覺到低碳經濟的好處?
莊貴陽:中國的政策導向性比較強,所以企業也都是以政策為行動導向的。對待低碳轉型,政府應該先行動,但也不能把企業排除在一邊。
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做出2020年前單位GDP碳強度下降40%~45%的承諾,這里有一大部分量化指標都要落實在企業身上。所以可以先給企業壓力,讓其創新出招;之后再給企業以動力,即政策,這樣一來操作性會更強。
但不能光有政策,政府還應給予企業可選擇的方式,像英國在發布節能減排政策時,就與企業簽訂了減排協議,承諾如果企業完成指標將減免稅收。所以政策下面應該是一個可操作的體系,必須要把政策變成方法和行動。
從企業角度來說,企業要明白低碳經濟未來的主導地位,在做市場分析時必須將這一概念引入。同時應在國際舞臺上學會宣傳自己,如果企業能夠在類似哥本哈根這樣的會展平臺上把自己的產品展示出來,很可能就是產生經濟效益的好機會。
記者:金融危機下,很多企業也會通過環保、新能源等概念讓企業重新獲得社會認知和市場效益。但能做好的企業卻少之又少,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莊貴陽:企業要把握好方向性。了解到所屬行業為了適應氣候變化將會如何發展,像再生能源就是一個方向,有些企業能耗較大,他們的壓力就會比較大,這類企業就需要部署策略并進行戰略轉型。
但這樣的轉型肯定是一個長期過程,建議企業現在就著手做一些低碳行動計劃和戰略規劃,分析出自己的優劣勢,并找到未來的發展路徑。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