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泥企業選擇燃燒技術的認識誤區
一、燃燒簡化為燃燒器
大多數水泥企業在購買燃燒器的過程中,仍沒有從燃燒技術這個層面上去考察燃燒器,許多企業都將燃燒器當成通用設備,由設備科(主管設備的人)直接由采購或招標,在這樣的采購理念下,企業將很難看到燃燒技術本身的進步,難免在原有的燃燒技術層面上徘徊。另外,我國絕大部分的燃燒器制造商(企業)還不具備自行設計與開發新型燃燒技術的能力,大多數現用燃燒器基本上都是參考或照搬國外90年代末國外某些公司的產品。然而,在過去的8~10中,中國的水泥工業的發展可以用翻天覆地來描述,水泥的生產原料、燃煤的質量普遍下滑,而燃燒技術卻停留這樣的基礎上,難免燃燒器在有些生產線上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我在全國的一些大型水泥企業的考察中,發現有些生產線在正常生產中,熟料的立升重只有900多,游離鈣可以高達2.2,企業還自認為可以。燃燒(燒成)是一門技術,從設備角度來講,燃燒器應該是“非標件”,需要針對不同企業的原料易燒性、不同的煤種、不同設計院設計的生產線、不同窯型、不同的預熱器系統與分解爐性能狀況、冷卻機的性能等,綜合考慮而設計出的燃燒器才有可能達到較優。
二、原料、煤種適應燒成系統
任何一條水泥生產線的建設初期,都是將擬采用的水泥原料、擬采用的燃燒煤種(或煤的來源-煤礦源)提供給設計院,經過必要的分析,設計、建造出新的水泥生產線。調試生產、驗收、正常生產。由于在調試生產過程中,當時的原料品位、煤的質量基本是與設計參數相吻合,因此,生產線的產量、能耗、生產的穩定性等各方面基本能達到設計要求,甚至還要比設計要求高。當企業接手以后正常生產時,管理生產的技術人員、操作員大多是在調試過程急速“培訓”出來的,于是,水泥生產就形成了一個“定勢”,生料的工藝配料、燃燒需要的煤種的質量就形成了一個“規范”。這個時候,我們的水泥生產企業就象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任其前進,企業就很難再關心到水泥生產技術、燃燒技術、粉磨技術等相關技術進步與發展,剩下的就是考核產量、能耗、生產成本、利潤、擴張等,甚至與個人的業績、獎金掛鉤。此時的生產管理者,為了確保考核指標,往往會提出水泥原料的品位、進廠煤種質量的控制要求。有一個典型事例:某5000噸生產線是2003年左右建成的,原設計使用的煤種的熱值在5600~5800Kcal/Kg的極易燃燒煤,企業的內部管理也是一直按這樣的要求采購煤,而且,企業一直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該生產線性能優良。可是,2008年,由于原煤礦供應存在困難,企業只好在附近的一個煤礦采購了熱值也是5600Kcal/Kg左右相類似的極易燃燒煤,結果生產產量、熟料質量卻存在一定問題,生產車間多次反映是煤出了問題,我國類似的企業可能不少。換句話說,有些水泥生產線,自認為生產線燒成性能優越、燒成的熟料質量還理想,可能只建立在要求原料、煤種適應現有燒成系統的基礎上的一個假象。
事實上,我國絕大多數已建的水泥生產線只需要對窯尾一把火(分解爐內的燃燒)和窯頭一把火(窯頭燃燒器)燃燒技術做些調整,結合粉磨技術,就有可能在現有的生產線上燃燒熱值在5000Kcal/Kg左右、揮發份在10%以上的煤種,并確保現有的產量、熟料質量不降低。有些特殊的生產線甚至可以燃燒熱值只有4600Kcal/Kg左右或揮發份較低(2~3%)的無煙煤,至少可以摻混燃燒。換句話說,一般情況下,在水泥工業沒有不能燃燒的煤種,只有想不到的人。
到底是提升燃燒技術、改進燒成技術去適應更差的煤種和品位更低的原料,還是采用維持現有的燒成技術?讓原料、煤種來適應現有的燒成技術?我想任何一個企業管理者都能夠把生產成本帳算清楚。
當然,我也不主張頻繁的改造燃燒技術,不斷地改變煤種、改變生料配料工藝,如果這樣的話,生產線就沒有辦法管理,但是,維持在3~5年的相對穩定,甚至是1~2年的相對穩定是可取的。因此,我認為:燃燒器的使用不一定要選取使用壽命最長久的,而應該選用當時是最合適的。
我的建議:水泥生產企業應該永遠是要尋找利益最大化的水泥生產方式,只有如此,我們的水泥生產技術才能不斷的進,生產管理的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水泥生產企業。
三、沒有選擇性價比最好的燃燒器
在我國大的水泥集團在選擇燃燒器的時候,往往還有一種過分相信及依賴進口設備。即使選國內的設備,還要問一下出處。進口設備的產品質量及使用壽命是比國內的絕大多數制造燃燒器的企業要高出一個等次。例如皮拉得及史密斯的燃燒器平均的使用年限在8年左右,但是它們的產品價格卻高達上百萬,而我國國產的燃燒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及技術革新,在選材上也有所進步,其產品的質量逐步縮小與國外產品的差距,但在價格上卻是遠低于國外產品的價格,5000噸用的燃燒器平均價格在30—40萬左右,使用壽命也能達5年左右。其性價比國產設備更具有優勢,而且更符合我在第二點中提到2~5年可以通過改進燃燒技術,使之適應更廉價的煤種燃燒的需要,最大程度的降低水泥生產成本。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