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把教室建設成保障生命的堅固屏障
這次震災中,中小學生成為最大的傷亡群體之一,許多充滿活力的年幼生命被地震惡魔所吞噬,我們從電視畫面中看到,綿竹市東汽中學數百名師生被埋;北川中學1000多名師生被埋;都江堰聚源中學千余名師生遭受同樣厄運,面對深埋廢墟下的孩子們,溫家寶總理潸然淚下,善良的人們誰又不柔腸寸斷?
撼人心魄的悲慘一幕,說明現有校舍抗震能力很差,需要從設計、施工、監理等多方面查找原因,深刻反思。災區重建家園即將開始,孩子們用生命換來的教訓警示我們,必須把教室建成保障生命的堅固屏障。教室屬于特殊場所,人均空間很小,一旦發生地震、火災等,很難疏散和避難,因此需要把教學樓打造成“銅墻鐵壁”。
筆者以為,震后學校重建需要關注四個問題,一是提高抗震標準。據了解,災區現有校舍抗震設計為6度或7度,完全不能適應大地震摧殘,亟待增強抗震能力。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抗震標準越高建設成本越大,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三是強化工程質量管理和監督,防止偷工減料,把抗震校舍建成“豆腐渣”。四是新建校舍應以低矮層為主。按照《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規定,教學樓不應超過5層,可許多學校為了圖漂亮,教學樓越蓋越高,給大難臨頭學生逃生埋下了隱患。筆者建議,在地震多發地帶,如果土地資源允許,教室應多蓋平房或二層樓,既便于逃生也便于施救。
日本是多地震國家,從媒體上讀到,日本學校大都建有緊急避難室,用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非常堅固,能抗8級以上地震不坍塌,避難室是獨立建筑,用鐵樓梯與教學樓相連,平時作圖書館、健身房,一旦發生險情即刻成為避難場所,學生們可迅速轉移至其中避難。這是很值得借鑒的經驗,我們能否花點錢在每所學校建一個避難場所?
災區學校重建需要把保護孩子的生命作為新校舍設計、施工的最高理念。舉一反三,全國各地中小學都應吸取教訓,加強改進教室防震能力,提高組織學生應急疏散能力,以防止悲劇重演。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