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啟動“新農村公路適用路面技術研究”科研項目
“新農村公路適用路面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科研項目,是昆明市西山區交通局與同濟大學合作研究開發的項目,是云南省2008年度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的研究開發對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村公路建設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2006年3月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新時期的發展和需求,探索我區農村公路交通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結合公路的使用條件,交通量及交通組成,以期實現用最少的錢修更多的路、修更好的路、修更人性化的路,我區交通主管部門創新農村公路建設理念,對路面結構形式多元化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實踐和探索,在我區農村公路建設中實踐了柔性基層瀝青混凝土(倒裝結構)路面、硅藻土改性瀝青路面、非對稱路面結構、寬路基窄路面、復合式碾壓混凝土路面、利路力固化路面、整齊半整齊塊石路面、水泥混凝土砌塊路面等多種路面結構形式,編輯出版了《農村公路路面結構形式》工具書,為我區乃至全市及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積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經驗,2007年6月22日和2007年8月30日 ,我區交通局長吳永芳同志代表我區分別在云南省交通廳組織的由全省16個地州128個縣市主管交通領導參加的云南省農村公路建設工作會議和昆明市政府組織的全市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相關鄉鎮領導參加的昆明市交通工作會議上介紹了關于農村公路路面結構形式的實踐經驗,與會人員實地參觀了我區采用多元化路面形式修建的農村公路,受到了參觀人員的一致好評,初步形成了 “西山交通模式 ”,主要特點:一是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要求與交通工作實踐相結合,實現了交通建設理念的創新;二是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任務與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如復合式碾壓水泥混凝土路面,相對于瀝青混凝土路面該路面結構形式可節約公路路面建設成本20%—30%;三是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中的公路建設浪費問題,根據農村公路交通和交通組成的實際,在不同的情況下如果利用單一的路面結構形式,要么路面結構不能滿足交通量的需要,縮短了公路的使用壽命,造成公路建設滯后,要么道路利用率低,造成建設資金的浪費,利用寬路基窄路面的路面結構形式,既滿足了部分農村公路近期的交通量和交通組成的需要,又滿足了該部分農村公路沿線村鎮發展對農村公路的要求;四是有效提高了農村公路的使用壽命,如我區渾團公路,根據其交通量和交通組成特點,采用了非對稱路面結構形式,有效延長了該路的使用壽命,從2002年通車至今,該路在作為團結鎮沙石料運輸唯一通道的情況下,還沒有出現過明顯的病害;五是降低了管養成本,節約了管養經費;六是提高了農村公路的通行安全,尤其是將各種路面結構形式根據不同的需要綜合運用時,可達到硬性控制車速,提高道路通行安全的目的。
2008年5月,我區交通主管部門為更好地總結經驗,更好地探索農村公路建設的新方法、新路子,結合經濟社會軟環境發展的要求,全面啟動了與同濟大學聯合開發的 “新農村公路適用路面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 ”科研項目,該項目研究規模大,規格高,研究經費近230萬元,其可行性研究報告已于2008年4月27日順利通過云南省交通廳組織的專家評審組評審,預計于2009年9月完成項目結題。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