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李成玉發明新技術解決混凝土干縮裂縫難題
近日,河北秦皇島市農民李成玉發明的泵送混凝土后摻石子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有關專家介紹,這一技術解決了建筑工程多年來混凝土干縮裂縫難題,不僅節約了工程建筑成本,也有效延長了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對推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節能工作意義重大。
秦皇島市建設局局長聶春友介紹,目前混凝土的泵送被廣泛采用,解決了混凝土遠程和垂直運輸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是該技術也導致泵送混凝土的塌落度大,初凝時間長,早期強度低,很容易出現干縮裂縫,相對降低了工程質量,也增加了工程成本。特別是住宅樓,因樓板裂縫而導致屋頂滲水漏水時常發生。多年來,國內外眾多建筑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一直在努力突破這個難題,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李成玉針對這個技術難題,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建設的每一個項目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反復試驗。經過近千次的試驗,終于在泵送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摸索出一種避免混凝土干縮裂縫的好方法。2006年,他承建的30萬平方米建筑項目,全部采用這一新技術,無一處出現裂縫。
聶春友說,這一新技術成功方法是:按泵送混凝土重量比,均勻加入10至14%粒徑為15至60毫米干石子,并利用振搗產生的外力,使泵送混凝土的泥漿把干石子包裹起來,讓石子充分吸收周邊水分,從而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縮短初凝時間,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強度,避免干縮裂縫發生。同時,由于后摻石子有效改善了泵送混凝土的性能,也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實性,提高了混凝土的自防水效果,降低了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縮小了混凝土的內外混差,有效避免了大體積混凝土的表面和內部裂縫,可延長混凝土結構使用壽命20年以上。
最近,河北省建設廳組織專家為這一新技術進行了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一施工新方法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