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循環利用資源 發展優勢產業
“公司5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全是用粉煤灰、冶金渣等建造出來的。”包頭新創瑞圖環保建材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曉軍告訴記者,與傳統黏土磚相比,公司生產的新型建材制品具有輕質、防火、抗震、隔熱等優點。
今年10月初才竣工投產的新創瑞圖公司總投資達41億元人民幣,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新型環保節能建材企業,公司12條生產線一年可消化粉煤灰120萬噸,以及爐渣、脫硫石膏、水渣、鋼渣、建筑垃圾等80萬噸,一期工程投產達標后,可生產1000多種建材產品,年銷售收入達37億元,“不到4年就可以收回投資。”楊曉軍自信地說。
新創瑞圖公司是內蒙古自治區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資源集約利用過程中引進的節能環保型企業之一。近年來,內蒙古堅持高水平拓展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高標準改造傳統產業,高起點承接非資源型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集中、產業升級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在最近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指出:要更加自覺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綜合利用“二次資源”
近年來,內蒙古工業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速度,2006年全區GDP上升到4790億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17位。隨著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內蒙古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6大優勢特色產業,這6大優勢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已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0%左右。作為一個傳統的工業重鎮,包頭市的經濟結構可以說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縮影。包頭市經濟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市鋼鐵、鋁業、裝備制造業、電力及稀土5大支柱產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62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34%。
但在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棄物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廢棄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包頭市經濟委員會資源處處長孫連坤說,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有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2003年以來,包頭市充分利用相關產業政策和科技成果,相繼出臺了《包頭市粉煤灰綜合利用實施細則》、《關于加快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實施意見》、《包頭市粉煤灰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措施,根據整體工業布局和電力工業發展情況,包頭市確定在東、中、西部規劃建設三個工業園區,以消化全市的粉煤灰等工業廢渣。截至11月初,包頭市已建成投產70戶粉煤灰綜合利用企業,每年可以綜合利用粉煤灰近400萬噸。
對于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包頭市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僅對利用粉煤灰的個人或企業給予每噸五毛錢的獎勵,還規定“新建水泥企業、水泥結構件企業以及從事筑路和框架結構建筑等工程項目開發,應當積極使用粉煤灰及其制品”。隨著全市黏土磚廠從100戶減少到30余戶,粉煤灰制品在包頭市建筑業中已占一半的市場份額。以前在包頭市,電廠、熱源廠等排放出來的粉煤灰需要征用土地來堆存,而現在,一噸粉煤灰就可以賣到四五十元錢,工業廢棄物成為一種搶手的資源。
出現這一巨大反差的還有包鋼,該公司每年排放近400萬噸冶金渣,除用于廠區筑路、回填等之外,多年來堆積下來的3000多萬噸冶金渣幾乎成了一座小山。2004年,包鋼組建了包鋼恒之源新型環保建材制品公司,如今該公司可年消耗冶金渣40萬噸,形成了年產路面磚140萬平方米和墻體磚14萬平方米的規模。恒之源公司副總經理趙尚卿告訴記者,鋼渣磚具有硬度高、耐腐蝕和吸水透氣性強等特點,每塊價格比紅磚低一毛錢,受到了用戶的好評,“我們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不錯,還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為擴大冶金渣的應用范圍,包鋼還投資6000萬元,建成了冶金渣微粉生產線,投產后每年可消耗鋼鐵渣80萬噸,從而基本實現冶金渣的零排放。此外,包鋼還計劃合資建設年產1億塊粉煤灰磚生產線和年產20萬立方米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砌塊及新型墻材生產線,以實現粉煤灰的綜合利用,屆時,包鋼將真正實現從“黑色冶金”到“綠色冶金”的轉變。
據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進國介紹,到2006年底,全區共認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151戶,實現綜合利用產品銷售收入30億元,綜合利用各類廢渣達到804萬噸,其中粉煤灰、爐渣利用量達到271萬噸。
內蒙古自治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區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0%。王進國表示,大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是全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實現2010年全區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的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Page]
推進產業鏈條延伸
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樹林召鎮,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排排整潔的廠房和一片片開闊的草地,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很難相信這是一座總投資達300億元的“化工城”。
10月28日,由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與神華集團、上海華誼集團、唐山冀東水泥公司聯手打造的這個大型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的第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形成了“煤—煤矸石—熱電—精制鹽—離子膜燒堿—聚氯乙烯—工業廢渣環保水泥”的一體化循環產業鏈。
神華億利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尚呼平告訴記者,該公司是目前國內總裝機容量最大的煤矸石電廠,也是國內最大的煤電一體化項目,電廠建成后,每年可利用當地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360萬噸,由于采用了直接空冷技術及工業廢水回用技術,可節約用水75%以上。同時,該廠發電產生的爐灰渣送往億利冀東水泥公司就地制成水泥。
“我們正在建設一條國內首創的能夠100%利用電石渣代替石灰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每年可利用基地內及周邊地區工業廢渣155萬噸。”億利冀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洪君向記者介紹說,這一生產線可使每噸水泥的成本降低25元左右,真正實現了“節能降耗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利用最大化和投資成本最優化”的資源高效利用目標。
在億利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項目建成投產的同時,在蒙西高新技術工業園、托克托工業區、科爾沁工業區以及包鋁集團等企業和園區,處處可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內蒙古煤炭的就地轉化率已接近50%。這里的煤一部分轉化成電,從空中輸出;一部分經由高科技生產線大量轉化成油、氣、甲醇、乙烯等化工產品。“據估算,煤轉電,增值5倍;煤轉化工,增值10倍以上。”該負責人說。到2010年,全自治區非資源型產業占工業比重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主要優勢產業延伸加工比重均在50%以上。通過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內蒙古把資源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留在了當地,在集約利用資源的同時,也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