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科學維修與保護可使建筑壽命延長20年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
2007-10-29 00:00
留言
在國際上,混凝土維修與保護既是一個成熟的學科,也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僅北美洲,每年該市場的份額即高達1000億美元以上。目前,我國已經全面掌握“混凝土維修與保護”學科的理論與應用技術;該領域技術的應用,在數百個重點、難點工程項目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價值;我國自主研發并擁有知識產權的新材料也已經配套成系列。在國際上,混凝土的維修與保護是國防工程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學科的成就將直接貢獻于國防事業。
自然萬物都有生老病死,鋼筋鐵骨的混凝土也不例外。碳化反應、化學物質的腐蝕、水的滲透、氯離子侵蝕、鋼筋銹蝕、堿骨料反應、凍融循環、地基沉降等各種危害,日復一日地侵害著混凝土建筑。通常情況下,在建筑物投入使用20到30年左右,都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檢測、維修與保護。如不及時救治其病害,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使建筑維護成本增加,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全造成威脅。
在歐洲和北美,混凝土建筑的大規模興建主要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此,“混凝土維修與保護”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已逐漸形成產業,從上世紀90代起開始繁榮;以北美為例,每年的市場容量為1000多億美元。以混凝土建筑結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混凝土維修與保護”也蓬勃發展。但是,多年來,我國一直未能參與其中。
我國的混凝土建筑大多興建于改革開放以后,現在正是需要全面檢測、維修與保護的時期。
1997年,“混凝土維修與保護”概念被首度引進我國。隨后,在秦山核電站、小浪底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大量人防設施的緊急搶修與提高抗暴強度工程,以及天安門等古建筑的保護工程中,這一學科的應用大顯身手,以其快速、有效、不改變外觀等優勢,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效益。
記者專門采訪了將“混凝土維修與保護”概念引進我國的北京楓華慎實公司有關專家。據介紹,目前,這一學科的應用在我國仍處起步階段,所有科研和技術應用尚未進入大學及科研機構。但是,作為國內唯一的國際混凝土協會、國際混凝土維修與保護協會雙會員,楓華慎實已經與多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并且在該學科的中心——加拿大多倫多設立了唯一由中國人主持的信息中心,由此保障了我國該領域的進展隨時與國際前沿同步。由楓華慎實翻譯引進的該領域國際權威專著,目前也已經在國內出版,引起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