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鴨山商品混凝土推廣使用走出寒冬
既環保又順應時代發展的好項目本應呈現出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然而,事實卻不盡人意。商品混凝土項目在三年的生產運行中,屢屢遭遇市場推廣的尷尬。
中意商品混凝土公司不但擁有國際領先的設備和工藝,而且是我市目前惟一一家商品混凝土公司。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按照我市市中心區建筑工程混凝土使用量測算,近兩年來混凝土需求量都應在20萬立方米左右。然而中意商品混凝土公司從2004年投產以來,每年的銷量都遠低于盈虧臨界點6萬立方米的銷量,與實際生產能力15萬立方米相比,差距則更大。2004年銷售僅1.6萬立方米,銷售最好的2006年為4.8萬立方米。而七臺河市2006年商品混凝土使用量達7萬立方米,高出我市使用量30%。
2003年,為加快商品混凝土的使用推廣,國家四部委已經聯合下發了有關通知要求。
市政府也多次出臺管理規定,并責成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負責全市商品混凝土的推廣使用和監督管理,但實際的推廣使用率仍很低。2006年8月,市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對商品混凝土使用推廣的管理措施和違反規定的處罰辦法,而且就我市商品混凝土本身的價格來說,每立方米要比同等城市的價格低20至30元。盡管如此,在我市一些建筑工地上,現場攪拌混凝土的作業現象仍大量存在。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開發商、建筑商對國家和省市文件精神認識不高,觀念落后所造成的。一些開發商和建筑商只算小賬,只顧眼前利益,不算綜合成本賬、產品質量賬,仍采用傳統作業方式,以破壞生活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不是從長遠利益出發,減少環境污染,加快產業升級。此外,推廣機制不配套也阻礙了推廣的順利進行,比如在工程項目預算時,仍然按照現場攪拌混凝土進行工程預算,沒有將使用商品混凝土記入到工程成本預算中。
據了解,我省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城市商品混凝土的推廣使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些城市的主要做法是從強化政府管理的高度,利用行政、經濟等手段強制推廣使用。成立推廣辦公室,從建設項目招標預算中提取混凝土用量,對使用商品混凝土量達不到一定比例的,要加收不足部分的罰款。建立健全完善的商品混凝土質量監督體系,各相關職能部門互相配合協調,有效促進了商品混凝土的推廣和使用。
目前,商品混凝土的推廣使用已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王曉明和副市長朱鳳儀等市領導親自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解決該項目產品推廣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該公司也積極從強化市場服務和提高內部管理入手,采取公司“一把手”坐班,組建現場快速事故處理小組,推行質量賠付制度等一系列辦法來加大商品混凝土的營銷和服務力度。相信,有政府的扶持,有企業自身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像集星公司和金力公司一部等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使用商品混凝土所帶來的各方面效益,商品混凝土一定會迎來快發展的春天。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