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十五規劃出臺
調整結構是“十五”期間建材工業的主旋律,包括建材工業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和優化。
“十五”期間,拉動建材產品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小城鎮建設投資規模將有大幅增長;住宅產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住房的改善,對高品質、多功能的綠色建材產品,以及工廠化系統集成住宅產品的需求將有較快增長;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水利樞紐,一批大型水庫建設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龍灘、小灣、水布埡、構皮灘、公伯峽、三板溪等水電站,青藏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和西南、西北進出境鐵路,20萬公里“五縱七橫”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軍工、汽車、信息、石化等相關產業對建材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從主要產品需求分析看,傳統建材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需求總量保持相對穩定。預計2005年,水泥總需求將維持在現有水平,而可配制高強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優質水泥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平板玻璃總需求將保持相對穩定,其中能夠替代進口和滿足加工玻璃要求的優質浮法玻璃需求明顯增加。建筑衛生陶瓷需求變化的趨勢是低檔產品的市場不斷縮小,中高檔產品將適度增長,可替代進口的高檔衛生陶瓷和節水型衛生陶瓷的需求將有明顯增長。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礦主要產品需求將有較大增長。
建材工業今后五年的發展方針,即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節能、節地、節水、利廢和環保為重點,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及產品,控制總量,加大落后技術和產品的淘汰力度,推進企業資產重組,重點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搞活中小企業,促進建材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今后五年,建材工業的增加值預期將年均增長7%~8%。具體的結構調整目標為:
產品結構調整目標:到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達到1.2億~1 .3億噸,占水泥總產量的比重為20%,特種水泥產量占水泥總產量的比重為3%,水泥散裝率達到30%;浮法玻璃產量達到1.6億重量箱,占玻璃總產量的比重為80%以上;新型墻體材料產量3000億塊標準磚,占墻體材料總產量的比重為40%;池窯拉絲玻璃纖維產量達到23萬噸,占玻璃纖維總產量的比重為60%;玻璃鋼機械化成型率為40%以上。
技術結構調整目標: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取得明顯進展,新增生產能力技術裝備水平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2000 ~50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技術與裝備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積極發展日產8000噸以上的超大型水泥生產線,形成技術裝備研發制造體系。全面提高“洛陽浮法”玻璃技術水平,實現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和管理方面的重大突破,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玻璃加工技術裝備及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和引進年產2萬~3萬噸規模的電子級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技術裝備以及電子級玻纖布生產技術,使行業的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型墻體材料技術與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
組織結構調整目標:到“十五”末期,水泥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由目前的年產10萬噸提高到25萬噸,前10家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由5%提高到17%;玻璃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達到300萬重量箱以上,前10家玻璃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到50%;前4家玻璃纖維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到 60%以上。
能源利用和環保目標: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實現環保達標。到2005 年,主要建材產品的平均能耗降低20%。全行業節能1900萬噸標煤,減少粉塵排放210萬噸。
《規劃》還制定了該行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
——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一是扶持大企業集團發展,優化水泥工業生產布局;二是改造一批重點企業,帶動水泥工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升級;三是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
——發展新型建材,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一是推進新型墻體材料的快速發展;二是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品;三是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與配套能力。
——全面提高“洛陽浮法”技術水平。一是提高技術水平,發展優質浮法玻璃;二是開發新產品,增加花色品種;三是優化組織結構,提高生產集中度。
——加快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化進程。一是發展池窯拉絲玻璃纖維,實現生產技術和裝備的重大突破;二是開發新產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
——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擴大出口創匯。
——優化建筑衛生陶瓷產品結構。一是發展新型工藝技術,增加建筑陶瓷花色品種;二是以節水為中心,提高衛生陶瓷檔次和配套水平。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