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警惕全球并購浪潮中的斬首行動
第五次并購浪潮席卷全球,有學者甚至認為,第六次并購浪潮即將到來。很多人因此認為,發生在我國的外資并購行為,也是由世界并購浪潮所推動。
五次并購浪潮回顧
我們先回顧一下所謂的五次并購浪潮的特點。全球五次并購浪潮,實際上是以美國并購浪潮為主體的。
第一次并購浪潮發生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美國,真正把美國從自由競爭階段帶入到壟斷階段,這是由于電氣時代的來臨,生產的社會化要求資本集中,因此這次并購浪潮的特點是橫向兼并,形成了國內"巨無霸"企業。
第二次并購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穩定發展時期,特點是縱向兼并,促成了汽車工業、化學工業、電氣工業、化纖工業等一些新行業的產生,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國花旗銀行,摩根銀行控制了美國鋼鐵公司,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開始相互兼并、滲透。
第三次并購浪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戰后資本主義的"繁榮"時期,特點是部門之間的混合兼并,并以惡意兼并著稱。
第四次并購浪潮以美國為中心,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進入高潮,特點是出現利用杠桿收購的"小魚吃大魚"的融資并購,此時才出現了跨國并購高潮的前奏。
而第五次并購浪潮真正席卷了全球,它始于上世紀90年代,特點是橫向兼并,以戰略并購為目的,強強聯合,進而形成全球范圍的"巨無霸"。
非對稱性競爭
風起云涌的全球第五次并購浪潮與我國外資并購情況相比較,外資并購我國企業的案件,雖然參與者多是世界知名跨國公司,但無論在并購規模和數量上,都與發達國家間的強強聯合相距較遠,合并之后的企業規模也很少有稱得上世界"巨無霸"的,中國遠非全球并購浪潮的主戰場。
然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這說明,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希望能在中國經濟的各產業中建立優勢地位,帶有明顯的戰略意義。因此,有人將這種外資兼并龍頭企業的戰略戲稱為"斬首行動",一語擊中要害。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是為了融入世界經濟,互惠互利,但為何一些中國龍頭企業會"慘遭斬首"?目前,國際軍事上有"非對稱戰爭"的術語,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稱中國龍頭企業與國外大企業之間的競爭為"非對稱競爭"。
首先,總體實力不對稱。從總體經濟實力來看,中國雖然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歐盟比較,差距還很大??芍^總體實力上的"非對稱"。
同時,防御能力不對稱。不難發現,競爭雙方對產業保護措施也存在很大的不對稱性。截至目前,我國關于外資并購的專門立法均為部門規章,立法效力位階的低下,不方便與相關各種立法相協調,本應作為外資并購基本法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如與其他立法沖突,則其適用性會被排除。
然而,以美國為例,作為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外商的進入是自由的。但是,美國政府明確規定,禁止或限制外資進入美國通訊、交通運輸中的航空和海運、自然資源開發、水力發電、核能開發等領域;而且美國政府依據美國憲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埃克森-佛羅里奧修正案》與《外國人兼并、收購和接管規則》等,對公司并購包括外國公司對本國公司的并購,還進行是否影響競爭和導致壟斷的嚴格審查。凡可能影響市場競爭形成市場壟斷的企業并購,包括會形成全球市場壟斷的超級企業并購,負責對外資并購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將不予審批??梢娒绹畬χ匾a業的企業并購監管甚嚴。2005年,中海油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案未果就是最新例證。
另外,單兵實力不對稱。我國的所謂龍頭企業,在資產總額和管理上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還有明顯的差距。此外,我國企業還面臨著一項獨特的困難:國有企業改革。在與外資企業競爭中,優質的國有企業何去何從,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以目前很多學者關注的凱雷兼并"徐工"為例,"徐工"無論是資產總額、年銷售額,還是汽車起重機等主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我國機械工業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它不僅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也是我國機械工業的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其在機械工業中所占的位置和分量非常重要。2006年,徐工集團以200億元的營業收入名列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第一。2007年,該企業的計劃目標是:營業收入248.3億元,同比增長22.5%;產品銷售收入205.2億元,同比增長17%。然而,這么好、這么重要的一家國有大中型龍頭企業,要賣給外國投資者,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敲響了產業安全和國有資產保護的警鐘,提醒大中型國有企業警惕在改革、重組和引進外資工作中,因缺乏理論論證和法律準備而誤入歧途。
完善法律制度 保持自身優勢
面對全球化大潮,面對"非對稱性競爭",面對"斬首行動",中國應如何應對呢?
我們必須學會自我保護。首先,我們必須利用好已有的法律武器。雖然我國國內的法律規章還不十分完善,但作為WTO成員的主權國家,對涉及本國經濟安全的外企并購案果斷地說"不",并不違反WTO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規則。WTO的文件《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1條"安全例外"第2款明確規定,不得"阻止任何締約方采取其認為對保護其基本國家安全利益的必需的任何行為"。我國作為WTO成員,當然亦有權運用這一規則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同時,我國應加緊建立以《反壟斷法》和《并購管理》為主體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規范跨國公司的并購活動。在促進公平競爭、防止市場壟斷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管理外資并購。我國還可以效仿美國,建立類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機構,專門負責對外資并購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蛘咭部梢試L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下設一個并購委員會,代表國家對企業并購尤其是國有資產的重大并購案來行使表決權,使之最具權威性,從而避免部門之間的意見分歧。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面對"非對稱競爭",我國龍頭企業并不是完全沒有優勢。我們的優勢在于龍頭企業在其領域獨特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其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然而,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很多知名品牌在外資的并購案中受損,無錫威孚外資并購案、錦西化機外資并購案等,都因為并購不當導致了民族品牌的消亡。近日法國達能并購娃哈哈案,也影響到民族品牌的生存。
同時,我國企業內設的專職研究開發機構數量已連續多年減少,2003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數量與1995年相比,已減少了近一半,擁有專職研究開發機構的企業所占比重已從1993年的63%下降為2003年的24.9%。目前技術已經成為西方維持同發展中國家產業差距的一種武器。對于中國來說,重點保護龍頭企業,提高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維護產業安全、規避市場風險,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走出去"中防守
當然,融入世界經濟,接受各種挑戰和考驗是有益于中國經濟的,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購的驚濤駭浪,也造就了中國的弄潮兒,出現了南汽收購羅孚汽車、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和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業務等案例。然而,面對激烈的競爭,雖然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不會防守就難以進攻。所以,當務之急在于加強對外資并購中"斬首"行為的防范,切實保護我國民族產業安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