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1200公里在建高速將于2010年完工
2003年12月26日,是一個標志性時間。在這一天,重慶實現了下面這個目標:所有區縣政府所在地到主城內環高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
直轄10年之際,正在北京開“兩會”的重慶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祖偉,向記者透露另外的信息:在高速路建設提速背景下,重慶準備用“6小時重慶”,“替換”原來的“8小時重慶”。
李祖偉更牛:“其實,我覺得5小時重慶都可以。”
他給記者詳細闡釋了如此“牛氣”的理由:2010年重慶在建的1200公里高速路全部建成后,巫山、巫溪、秀山這3個重慶最邊遠的縣,借助高速路到主城的距離,還不到500公里,而且是全程高速。
至于城口,李祖偉說肯定不修高速路了。但是,修建二級路到四川萬源,從萬源到達州再到重慶主城,全是高速路,5小時也足夠。重慶高速公路建設提速10年目前約十萬人同時奮戰在1200公里高速路建設現場
在直轄10年的這個時間點上,究竟有多少人,同時忙碌在重慶高速公路的建設工地上?
“估計有10萬人吧。”這個數字是重慶代表團代表、重慶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祖偉告訴記者的。3月7日,他正在北京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高速公路建設提速10年。這是原市委書記、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鎮東,給重慶高速路建設下的死命令。
“提速壓力是很大的,但是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在重慶的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提前建成,就提前發揮作用。”同樣作為重慶代表團代表,黃鎮東3月6日在駐地的電梯口,拋給記者這么一句話。
規劃的2000公里高速路,現在通車的787公里。剩余約1200公里,已全部鋪開建設。
李祖偉算了一下:平均每個合同段300多人,在建高速公路300個合同段,大約10萬人同時在建設重慶的1200公里高速路。
“一環五射”6條高速公路,正好形成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公路主骨架。在建的“重慶—湖北”、“重慶—湖南”高速路,又成為“兩翼”經濟的兩條“骨骼”。
說起高速路,李祖偉有點興奮。但他的臉上,看不出一點點輕松。“只剩下三年多時間了,要保證這1200公里高速路建成通車,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
10年規劃9個
出境高速出口
到2010年,重慶高速公路有10個出境口。其中,9個是在直轄10年中規劃實施的。
渝黔高速:接通貴州;
渝武高速、渝鄰高速、鄰墊高速、江合高速、渝遂高速:接通四川;
渝湘高速:接通湖南;
渝宜高速、滬蓉高速:接通湖北。
李祖偉很肯定地告訴記者,直轄10年來一直抓緊建設。“2010年重慶境內路段全部通車,肯定沒有問題。”
他擔心的,是打通斷頭路問題。渝黔高速、成渝高速和渝鄰高速,已分別與貴州和四川實現對接。渝遂高速、渝湘高速、滬蓉高速,都可以與四川、湖南和湖北同步打通。渝宜高速,估計湖北比重慶滯后一年。渝武高速重慶段已建成,四川段估計在明年通車。墊江到鄰水的鄰墊高速、江津到合江的江合高速,估計四川段也會晚于重慶段通車。“我到重慶抓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交通”
對于黃鎮東,市民更多的是將他和交通聯系在一起。不過黃鎮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自己到重慶抓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交通,而是電力建設。
黃鎮東到重慶時正碰上缺電。黃鎮東說,電力關系到千家萬戶,老百姓要用電、工業生產要用電、農村建設也要用電。而黃鎮東到重慶時,重慶的裝機容量只有400萬千瓦左右,更多的是依靠市外購電。
“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黃鎮東稱,自己在重慶時規劃了1000萬千瓦的電源建設,這包括彭水電站、珞璜電廠三期工程。黃鎮東離開重慶時,重慶的裝機容量達到了700萬千瓦,去年達到了800萬千瓦,到2010年重慶自身的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000萬千瓦—1200萬千瓦。
重慶自身雖然有煤炭,可以發展火電,但煤炭含硫量高。黃鎮東介紹,自己在重慶時還開始規劃建設核電站項目,并希望國家給予支持。另外,還開始規劃修建抽水蓄能電站。
對修抽水蓄能電站,黃鎮東表示,重慶有這個條件,用電低谷時用電抽水蓄能,到用電高峰時再放水發電,“這就將低谷電轉換成了高谷電。”
黃鎮東希望重慶能繼續將這兩個項目的前期規劃做好,以盡快爭取國家支持開工建設。
重慶市“二環八射”高速公路規劃示意圖
從三大經濟區
到1小時經濟圈
“從三大經濟區到1小時經濟圈,未來的重慶,將成為中國西進的戰略支點、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區和小康社會的改革試驗區!”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勇說,這幾天他一直在關注全國“兩會”,他認為,直轄10年的今天,重慶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未來10年,重慶將完成“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使命,全面進入小康。
李勇介紹,直轄不久,重慶市為了推進西部大開發,首次提出了重慶三大經濟圈的戰略構想,三大經濟圈即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都市發達經濟圈著眼于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其主要任務是構建好金融、商貿、科教文化三個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建成現代產業基地。
對于渝西經濟走廊,當時的定位是著重發展城郊型經濟,沿成渝、渝遂、渝黔高速公路和鐵路軸線,建設一批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形成大、中城市連綿區和產業密集帶,而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重點是開發優勢資源,發展綠色產業、生態農業和旅游業。
經過近9年的發展后,在2006年末全市經濟工作會上,重慶提出了“1小時經濟圈”的戰略部署。
據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預測,10—15年后,“1小時經濟圈”的地區GDP將占到全市的八成以上,集聚的城鎮人口超過2000萬人,城鎮化率達75%。
重慶還明確要加快發展“兩翼”城鎮群,“兩翼”是以萬州、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北城鎮群、渝東南城鎮群。
專家的共識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重慶將按照“一圈兩翼”的格局完成“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使命,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