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混凝土行業發展報告- 產量達7637萬方 銷售突破200億簣
江蘇建筑業持續快速發展,正在努力實現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的轉變,2006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5500億元,增幅達18%;實現增加值1300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6%,進一步鞏固了支柱產業的地位。 混凝土行業作為建筑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2006年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省混凝土行業的企業改制已基本完成,混凝土產量大幅度增長,混凝土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有較大提升,裝備擁有量和機械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全行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一、全省混凝土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再創新高
(一)企業數量
至2006年底,全省具有預拌混凝土資質的企業共298家,比上年增加了44家,增幅17.3%。具有預拌混凝土專項資質的生產企業共277家,其中,具有二級資質的企業有51家,比上年增加了8家;三級資質的企業226家,比上年增加34家;增項資質的二級企業6家,三級企業15家,比上年各增加了1家。另外,還有14家企業已向市場供應混凝土,但尚沒有領到資質證書。
(二)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全省預拌混凝土攪拌機設計生產能力達2.0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203萬立方米,增幅為34.67%;
2、全省全年實際供應混凝土方量7637.5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3.26%;
3、全省預拌混凝土銷售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達到201.91億元,比上年增加52.85%,占建筑業總產值的3.67%;
4、全年全行業實現增加值69.81億元,比上年(17.79億元)翻了3.9倍;
5、全行業勞動生產力75.29萬元/人,比上年增長31.07%;
6、全年全行業利稅總額22.74億元,占銷售產值的11.26%;其中上交國家稅收13.65億元,占銷售產值的6.76%;全行業形成利潤9.09億元,平均利潤率為4.5%,比上年增長0.64個百分點;
7、全行業年末從業人員26816人,比上年增加16.6%,技術、經濟管理人員6100人,比上年增長19.2%,技術、經濟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2.75%;
8、全行業技術裝備率24.35萬元/人,比上年22.08萬元/人增加10.28% 。
(三)在全國同行業繼續保持領先
2005年,江蘇的混凝土方量達5730.97萬立方米,占當年全國總量的15.17%,并首次位列全國第一。2006年江蘇又實現新的跨越,混凝土攪拌機年設計生產能力達20210萬立方米,混凝土產量達7637.56萬立方米,銷售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勞動生產率75.29萬元/年、人,混凝土主要生產裝備資產總值65.29億元,產業規模490億元。在建筑領域,預拌混凝土占混凝土總量的比例已超過50%,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在全國同行業中繼續保持領先位置。
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混凝土無污染生產的發展目標。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55%以上的企業按要求配置了濕混凝土砂石清洗、分離、回收和污水凈化循環使用(或達標排放)的專用設備,使廢渣、廢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節約了大量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2007年全省絕大多數企業都將配備該裝置。
在全省13個地級市中,已有11個市和7個縣級市成立了混凝土行業協會(或分會、專業委員會),成為全國設立市級混凝土行業協會最多的省份;使我省形成了省、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散裝水泥辦公室、行業協會齊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對混凝土行業快速、穩定的持續發展取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蘇南為主體,蘇中、蘇北競相發展,形成比翼齊飛發展態勢
2006年,蘇南各市混凝土行業競相加速發展,區域性的強勢板塊構成了在江蘇混凝土市場的主導地位。而蘇中、蘇北正在崛起,與蘇南的差距逐步縮小。從2007年起,全省基本形成了蘇南、蘇中、蘇北相隨的比翼齊飛的發展新態勢。
蘇南經濟實力雄厚,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使建設市場連續保持對混凝土的旺盛需求。2006年,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5市混凝土行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混凝土供應量高達6266.73萬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82.02%。蘇州市以2708.01萬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35.44%,實現銷售產值73.93億元,比上年增長43.32%,繼續獨占鰲頭,為我省混凝土行業的高速發展發揮了拉動和支撐作用;蘇州的昆山市以601.9萬立方米位列全省縣級市第一。南京、無錫分別以1351.3萬立方米和1223.73萬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二、第三位,其中無錫比上年增長29.58%;而常州、鎮江的增幅也都達到了40%以上。(詳見附表1)
由于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狀況不盡相同,我省的蘇中、蘇北地區混凝土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比蘇南相對滯后,所以,混凝土總量與蘇南相比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明顯的差距。在省委、省政府“兩個率先”和加快發展蘇中、蘇北的戰略部署下,這兩大區域的經濟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同時,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散辦”對“禁現攪拌”、“發散”、“推散”工作政策明確,監管到位,使預拌混凝土的市場供應連續幾年保持增長勢頭。蘇中的南通、揚州、泰州三市2006年完成了混凝土供應量757.47萬立方米,占全省總方量的9.91%,比2005年凈增了263.72萬立方米,增幅達53.41%。蘇中三市實現混凝土銷售產值20.88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6.742億元。其中,南通市預拌混凝土供應量達322.79萬立方米,與上一年度相比,增幅達124.41%。泰州市2006年混凝土供應量155.38萬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長36.59%;揚州市完成混凝土方量279.3萬立方米,增幅為18.49%。到2006年年底,蘇中地區的所有市、縣都已建有預拌混凝土攪拌站,越來越多的縣、區開始在建設工程中使用預拌混凝土。至此,蘇中地區各城區“禁現”工作已初步到位,混凝土市場基本形成,可望在今后幾年有較大發展。(詳見附表2)
蘇北的徐州、淮安、鹽城、連云港和宿遷5市的地方政府都已相繼發布禁止在主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的法令、法規,加上各地建設主管部門和“散辦”對“禁現”工作高度重視,使預拌混凝土在這些城市得以推廣。2006年蘇北5市的混凝土方量達613.36萬立方米,占全省總方量的8.03%,較2005年增長了50.08%,大大超過全省的平均增長速度。淮安、鹽城混凝土方量首次達到百萬立方米以上,使蘇北五市超百萬方的城市由上年度的1個增加到3個。其中,淮安市完成混凝土方量136.1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01.39%;鹽城市129萬立方米,增長63.7%;徐州市完成混凝土供應224.5萬立方米,增長25.11%;宿遷市完成37.4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0.66%。到2006年未,除極個別縣外,蘇北絕大多數縣及縣級市都已建(或正在建)預拌混凝土攪拌站(詳見附表3)
2006年,蘇中、蘇北兩大區域共完成混凝土方量1370.832萬立方米,較2005年901.975萬立方米,平均增長了51.98%,與蘇南的差距縮小了0.76個百分點。。隨著“禁現”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和建設速度的加快,蘇中、蘇北將成為拉動江蘇混凝土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區域。
三、企業整體素質增強 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一)優化結構,企業整體素質增強
在全省具有混凝土資質的298家企業中,二級資質企業共57家,占19.13%。而且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市場分布趨于合理。
一批企業通過改制,加強科學化、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縮減機構、精減人員,使人員結構得到優化。2006年,根據省建管局人才培訓計劃,由省混凝土協會等部門對混凝土企業中的500多位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和試驗檢測人員進行了系統專業培訓。全行業技術、經濟管理人員由上年度的5115人增加到6100人,比上年增長19.2%;技術、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2.75%,人員結構趨于合理。
有近25%的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還有的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保體系認證和OHSAS18001健康安全體系認證。
(二)強勢企業在行業發展中作用突出,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2006年,涌現了一批混凝土強勢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一企多站或收購、兼并弱式企業等形式實現規模經營的目標,成為我省混凝土企業加快發展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發展趨勢。混凝土年供應量超過200萬方的企業有3家,100萬方以上,200萬方以下的企業有10家,60萬~100萬方的企業有近20家。全省2006年混凝土供應量前10名的企業攪拌機年設計生產能力達3389萬立方米,占全省總設計能力的16.77%,混凝土銷售量達1587.3萬立方米,占全省供應量的20.78%。這10家企業2006年實現銷售產值累計38.474億元,占全省總產值的19.05%。
再從區域分布看,實現混凝土銷售200萬方以上的企業2個在蘇州,1個在常州;100萬方以上、200萬方以下的企業,南京有3家,蘇州、無錫、常州各有2家,徐州有1家。這些強式企業主要集中在混凝土市場仍然十分旺盛的蘇南區域,并以其發展快、運行質態好,形成了集中成片、連為一體的強勢板塊,與上年度相比,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見表1)
江蘇省2006年混凝土供應量前10名的企業名單※ (表1)
![]() ※ 以企業年報為依據
四、全行業經濟運行趨穩,效益略有回升
(一)全行業經濟運營狀況
2006年,全行業實現銷售產值201.91億元,比上年增加了52.85%,與混凝土增長33.26%相比,混凝土平均價格有明顯增加,扣除原材料、能源漲價和職工增加工資及員工社保基金增長等因素,混凝土平均價格同比增長3%左右,平均利潤率為4.5%,比上年略有增長,帳面虧損的企業大大減少。
企業應收帳款大幅度提高,負債略有減少。據不完全統計,至2006年底全行業累計應收混凝土材料款高達99.35億元,占全年銷售產值的49.20%,比2005年增加30.36億元,增幅達44%,同比增長2.55個百分點,說明企業墊資銷售的現象仍很突出。但按以往貫例,春節前將有50%左右的應收款到帳,絕大部分企業資金短缺現象將得到緩解。2006年全行業負債51.45億元,比2005年減少0.49億元。綜合以上情況,全行業大部分地區經濟運行趨于平穩。
(二)設備運營效率仍待提高
近幾年,江蘇經濟迅猛發展,建設工程對混凝土企業裝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混凝土攪拌、運輸、泵送機械隨之大幅度增加,到2006年底,全行業技術裝備率達24.35萬元/人,為整個建筑業技術裝備率最高的行業之一。
近三年混凝土產量與設備擁有量發生了很大變化(見表2),混凝土設備運營狀況(見表3)與混凝土供應量仍不成比例,設備運營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2006年,全行業新增混凝土攪拌機73臺(套),拖泵(含車載泵)120臺,長臂架泵車359臺。用于這三項機械的投資約12.49億元,比上年減少1. 09億元;加上其它裝備的投資,總計約15億元左右,比上年略有增加,反映企業對混凝土機械的投入更加理性。但從設備的運營效率分析,設備的平均利用率仍然不高。
近三年全省混凝土產量與設備的對比 表2
![]() 混凝土攪拌站和攪拌機擁有量2005年比2004年分別增加了32.12%和29%;2006年比2005年雖然分別又增加了15.8%和13.34%,但投資增長比2005年分別下降了13.62和15.7個百分點,而且,2007年還將繼續下降。2006年平均單機組混凝土攪拌量達12.31萬立方米/年,是歷年來最高的,但達產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3.13個百分點,2006年比2005年又下降了0.4個百分點。一方面,說明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的投資建設速度有所減緩;另一方面,說明單機組攪拌量與攪拌站和攪拌機的設計生產能力還相差甚遠。 表3 近三年混凝土設備運營狀況
近三年,混凝土企業尤為重視對混凝土運輸和泵送設備的投入,混凝土攪拌車、固定泵和汽車泵2005年比2004年分別增加了36.88%、26.46%和32.88%,2006年比2005年分別增加了34.09%、26.43%和51.65%。值得注意的是,全省攪拌車年平均營運量2005年比2004年增長了2.82%,但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0.5%。主要是城區擴大,新企業上馬、老企業搬遷,攪拌站遠離城市,運距加長,造成車輛運營效率下降;而且這一趨勢還在擴大,導致企業對攪拌車輛的需求還將持續增加。 混凝土輸送泵的年平均輸送量2005年比2004年增長了8.02%,但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5.82%,接近2004年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1】固定泵使用率逐年下降,尤其是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地區,一些建設施工單位把不使用固定泵作為混凝土中標的前提條件,使現有固定泵的利用率大大降低;【2】一些建設施工單位為了施工方便,過于依賴42米以上長臂架泵車,尤其是44米、48米泵車倍受青睞,造成面廣量大的37米及以下規格的泵車利用率下降,而相當一部分企業目前還沒有配備此類超長臂架泵車,只能靠市場租賃滿足施工單位的要求。
(三)各種原材料用量
隨著混凝土技術水平和混凝土企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配制混凝土的各種原材料也悄然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建設單位和混凝土企業對礦物摻合料和復合摻合料的認知度普遍提高,在混凝土中摻用磨細礦渣、粉煤灰和復合摻合料已日益普及,而水泥平均用量正在逐年減少。
2004年,全省每立方米混凝土平均水泥用量為330.87㎏,2005年為314.5㎏,2006年降為295.4㎏。磨細礦渣2004年全省的總用量為39.4萬噸,2005年為41.73萬噸,2006年則達89.9萬噸,比上年增長115.43%;復合摻合料2004年和2005年僅為0.071萬噸和0.6萬噸,2006年則為13.515萬噸。2006年全省混凝土原材料平均消耗量見表4。
表4 2006年全省混凝土原材料平均消耗量
(四)經濟運行趨于平穩,行業協會功不可沒
2006年,全行業經濟運行趨于平穩,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與偏布全省各地的行業協會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近幾年,我省混凝土市場發展十分迅猛,混凝土供應量每年都以33%以上的速度增長,由此引發大量社會投資入主混凝土行業,造成混凝土企業數量猛增,生產能力過剩。由于市場對混凝土的需求遠遠低于現有混凝土企業的生產能力,導致企業間壓價競爭、墊資銷售;有少數企業為了既得利益,甚至偷工減料,造成工程質量事故時有發生。
為了確保混凝土質量,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發展公平、公正、公開的混凝土價格體系及正常的市場秩序,在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各市(縣)紛紛成立混凝土行業自律、服務機構——混凝土協會(或分會、專業委員會),通過這一組織形式,把企業緊緊地團結在協會周圍,通過加強質量控制和檢查,定期組織交流,資源、信息共享、重新整合市場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混凝土質量事故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地區的混凝土價格有所提升,混凝土平均價格連續三年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使全行業大部分地區經濟運行趨于平穩。
五、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
2006年,江蘇混凝土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全省絕大部分地區預拌混凝土生產能力已大大過剩,但盲目投資建站有增無減,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的矛盾仍較突出,多元化經營的格局尚未形成,制約了生產力的提高和企業資本的積累;混凝土企業市場準入門檻太低,低水平、低層次的企業擾亂市場的問題比較突出,是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的主要障礙;相當一部分企業人才缺乏,技術、管理水平及市場競爭力跟不上行業發展的要求,影響了企業可持續發展。
針對存在的問題, 我們應著眼長遠,立足當前,采取積極的對策措施。
1、對混凝土生產企業的布點加以調控,以滿足“禁現攪拌”的需求為目標。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對民間投資,或招商引資新建混凝土攪拌站持謹慎態度,提高準入門檻,對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的地區不再批準建站。對現有攪拌站的規模加以政策引導,淘汰一批難以維持的落后小企業;鼓勵企業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形式,整合現有資源,擴大生產規模,以實現本地區混凝土企業健康有序發展的目標。
2、鼓勵和扶持現有混凝土企業發展生產預拌砂漿、新型墻體材料、保溫節能材料等環保、節能、節材,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的產品,在征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已經涉足水泥、構件、冶金、礦山、化工、賓館(餐飲)等行業的多元化經營的混凝土企業,應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加快拓展新的市場空間,在占穩省內市場的基礎上,積極向周邊地區、甚至邊遠地區滲透,形成更大產業規模。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加強對省外市場開拓的組織引導,積極為企業開拓省外市場創造外部條件。
4、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引導、協調、維權等服務功能,建立以地方行業協會為主導的市場良性競爭保障機制,培育和發展健康有序的競爭環境。鼓勵和表彰先進,并加大力度,懲處或限制那些偷工減料,違法、違規經營,擾亂市場的不法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管理水平低下或質量管理嚴重失控的企業,應限期整改。為確保建設工程質量,維護混凝土企業的合法權益,應由地方行業協會牽頭,聯合廣大企業,建立和完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公平、公正、公開的混凝土價格體系和規范的營銷規章,促進混凝土企業良性發展。
5、為了全面提高混凝土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要繼續培養和造就各個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混凝土行業的人才開發著力構建三個平臺:一是高管人才平臺,通過各種途徑重點選拔和培養或引進懂技術、業務精的以企業家為主體的高級經營管理和技術領頭人,逐步使每個企業至少有一名這樣的高管人才。二是中級管理崗位的人才平臺。重點培訓以試驗室主任,企業技術、質量管理負責人為主體的經驗豐富、業務精通的中級崗位人才。三是生產一線關健崗位的骨干人才平臺。對試驗室試驗檢測人員、攪拌站控制室操作員和混凝土泵工要進行強化培訓,實行全省統一標準的崗位技能認證上崗制度,對這些關健崗位的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6、組織混凝土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改變目前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率先向科技化、信系化轉型。加快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在混凝土行業的普及應用速度,全面提升我省混凝土行業的管理水平,同時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 |
原作者: 程祥平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