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獅: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渴望扶持
舊城改造、新村建設、廠房擴建、商品房建設裝修……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成為環境治理工作的重難點。近年來,市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建筑垃圾的治理力度,但建筑垃圾隨意堆放的現象依然存在。“疏”勝于“堵”,作為建筑建材業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大力開展建筑垃圾的回收、再生和利用,迫在眉睫。
集中填埋無場地隱患多
據了解,石獅市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建筑垃圾填埋場,建筑垃圾的處理絕大部分由建筑單位或個人自行處置,盡管一些工地采取了工地就地填埋等辦法,但建筑垃圾運輸過程中沿途舍棄、遺撒的現象仍不時發生,在城鄉結合部、公路兩旁常常可以看到建筑垃圾的身影。
這些年,市環境衛生部門對建筑垃圾加大了治理力度,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據了解,市環衛處有五、六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光治理運輸車遺撒問題就焦頭爛額,整天與肇事運土車“捉迷藏”,還要經常派出人員清理道路上遺撒的建筑垃圾。
“要建專門的建筑垃圾填埋場,主要還是征地問題。”市環境衛生管理處戴主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全市每年產生40萬噸建筑垃圾為例,大約是40萬立方米,若堆出底基寬100米、高3米的“垃圾山”,所占面積也需要1333平方米以上。幾年下來,面積不斷擴張,高度不斷疊加,就成了一座座垃圾山。
征地難是一個主要問題。曾有人提議,利用廢棄的礦坑回填建筑垃圾,但困難不少。戴主任解釋道:“盡管是廢礦坑,但征用也要一大筆經費。而且廢礦井一般在山上,交通條件差,從礦井往下運容易,裝滿了往上運很難,還要花錢修路。”
據了解,就算是有地填埋隱患也多:一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二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層,但土層上基本難以生長植被。而填埋區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現象,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
源頭治理可少但不可免
建筑垃圾主要來源于土地開挖、破舊建筑材料、道路開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從規劃設計、材料和構件的選用和施工管理等源頭抓起,可達到減少建筑垃圾的效果,但仍不可避免產生建筑垃圾。
記者從市規劃建設局了解到,公共設施設計變更返工的較少。但對于兩類設計變更就無法進行有效監管:一是有些企業由于缺乏整體規劃的意識,廠房擴建時往往就出現東敲西敲造成了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還有就是農村的私人房屋,設計變更、裝修等過程,也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在監管建筑實施過程方面,去年石獅市規劃建設局還在泉州市建設市安全文明施工競賽活動中獲得一等獎。據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顏站長介紹,目前石獅市在建筑施工中,25米以上推廣使用鋼管腳手架,漸漸取代過去的毛竹腳手架,模板也由過去的木模板改用鋼模板,在施工過程中還倡導“落地清”制度,盡量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但顏站長也表示,這樣做建筑商的一次性投資加大,由于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執行起來遇到了不少困難。
建筑材料的選用也是一個關鍵環節。據介紹,目前建筑使用的水泥空心磚,要有28天的保養期,否則容易破損。有的建筑商工程急于上馬,選用這樣的空心磚由于質量不達標,工程監督部門發現后,不得不返工,不僅浪費資源而且也產生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需要政府扶持治理困難、源頭難堵,“可再生利用”、“再生工廠”這些詞匯漸漸進入眾人視線。采訪中,相關人士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再生的重要性都有所認識。
建筑垃圾以廢棄混凝土、廢磚瓦等為主,加工后可作為道路路基或混凝土生產用骨料,也可作建材制品原料。通常還含有木材、廢金屬、廢橡膠、廢塑料、包裝材料等,分離后可作為相應工業原料。
有關資料表明,一個再生工廠每小時至少可處理110至275噸的建筑垃圾,每年至少可處理和銷售20萬噸再生骨料。據了解,石獅市地處沿海,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用于建筑的沙、石、土原本就匱乏,經多年開采變得更為稀缺,因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迫在眉睫。
但必須指出的是,再生建筑廢棄物骨料與天然礫石相比競爭力較弱,主要原因是市場認可度不高,建筑商會否選用再生建筑材料,這一點還不得知。另據市環衛處戴主任介紹,每年40萬噸的建筑垃圾可產1.5億塊磚,可建5萬間房屋,就本市而言,市場需求量估計還沒這么大。
可見,受綜合因素制約,建筑垃圾的可再生利用還不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相關人士認為,建筑垃圾再生化有待政府強化引導,派出人員到外地進行考察,借鑒先進的經驗和處理辦法,而可再生企業若投產運行,還需要有政策上的優惠措施。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