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產能五年以后也未必過剩”說到水泥產能
據媒體報道,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汽車業產能已達800萬輛,超過需求200萬輛,在建產能220萬輛,而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產能則將達到1000萬輛。汽車“產能過剩論”再次興起。但有分析師認為,對中國汽車業準確的描述應該是“無效產能過剩,有效產能不足”,在汽車項目審批上不能“一刀切”。這中間,2005年汽車業利潤近50%的大幅下滑是一起因。
汽車有轱轆,水泥是粉灰,似不可比。但兩家同在產能過剩的屋檐下,成了難兄難弟。因此,有說到“難兄”的地方,“難弟”也就多關心了一點。
分析師質疑:不能將各(汽車)廠家上報的產能統計而成(產能)數據,并由此得出結論,現在沒有形成的產能不能算。以目前私人汽車的發展速度而言,5年以后也未必過剩。分析師還指出,企業用毫無根據的產能目標來博取名頭、地方用夸張的規劃顯要政績的“虛擬產能”在汽車業廣泛存在。產能不足的危機在國內主力汽車廠商中普遍存在。簡單的產能相加是不科學的。分析師認為,對于將汽車業推上“過熱產業”的鐵證——200萬輛產銷差是正常的,所有企業的產能應有一定的富裕,有一個發展的余地。
進入汽車業的門檻高,汽車價值高,可長距離運銷,生產企業家數少。進入水泥業門檻低,水泥質大價值低,銷售有地域限制,生產企業家數眾多。汽車與水泥雖有很大不同,但在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上是一致的。現代化離了汽車不行,沒有水泥也不行。
水泥列入了產能潛在過剩產業。對水泥業產能如何評述,意見不一。對照汽車業,對水泥業準確的描述應該是“新型干法產能還需增加,立窯(含濕法窯等落后窯型)產能過剩”。“虛擬產能”狀況在水泥業中也廣泛存在。以虛擬產能作為達到的產能,從而判為“潛在”,有點“冤”。把新增新型干法產能應替代的落后工藝產能再計入產能中,則更“冤”了。
從2005年數據看,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0.48%,利潤下降38.69%,銷售收入增長16.19%,庫存增長9.55%,應收未收帳款增長7.3%,新型干法水泥(約)占40%。從行業運行狀態看,應屬正常,利潤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能源漲價所致。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如果落后工藝水泥淘汰能同步跟進,就不存在產能過剩。但在現實中,“同步”又做不到,因為只有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增長了,所謂的“總”產能“過剩”了,新型干法水泥在市場競爭中以其優勢,才能把落后工藝水泥擠出市場,實現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從這意義上說,一味強調水泥產能過剩或潛在過剩,于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不利,于水泥產業結構調整不利。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適當加大政策力度,淘汰落后工藝速度會快一些,產能“過剩”時間會短一些。
在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占比例相對較低的地方,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速度是必要的,認清形勢,不被“產業過剩”的“緊箍咒”箍住。大步跟上產業結構調整步子,否則可真要“歇菜”了!
編輯:guest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