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
水泥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笆濉逼陂g,我國水泥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水泥產量10.6億噸,五年平均增速為12%。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占全部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大型企業集團迅速成長,產業集中度日益提高。水泥技術和裝備成套出口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已達20%以上。據測算,“十五”期間,由于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減少粉塵排放500多萬噸,水泥工業年消納工業廢渣已超過2億噸,占工業廢渣總利用量一半以上。 我國水泥工業雖然發展很快,但仍然存在總量過剩、結構不合理的矛盾;行業整體經營粗放,資源、能源消耗高,綜合利用水平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落后生產能力比重大,產品質量檔次低;在行業準入和建筑市場使用方面技術法規不夠完善等。為加快推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引導水泥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發〔2005〕40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發〔2006〕11號)精神,現就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提出以下意見: 一、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總量控制,依靠發展促調整,通過調整促提高。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水泥工業由大變強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總量控制,實施分類指導
各地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結合“十一五”規劃編制好本地區水泥發展專項規劃。新上項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廠、粉磨站)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狀況和交通運輸條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泥發展規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并作為水泥項目的核準依據。 嚴禁立窯等落后生產工藝新建、擴建和單純以擴大產能為目的技術改造項目。凡違背政策規定繼續審批此類項目的,要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部門領導的責任。對違反規定擅自建設的項目,要堅決依法拆除。 三、制定和完善政策,嚴格市場準入
(一)嚴格水泥生產許可證管理,開展無證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堅決取締無證生產水泥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新標準重新修訂水泥生產許可證發放細則,對不符合實施細則要求的企業一律不予發證,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 四、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抓住當前水泥市場總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時機,采取上大關小、補貼及贖買等多種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改善環境質量,緩解能源、資源壓力。有條件的地方應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重點地區拆除水泥立窯的補貼。 五、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鼓勵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提高生產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選擇10家國家重點支持和30家地方重點支持的大型企業集團,增強其在區域市場的調控能力(具體名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另行發布)。對重點支持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優先給予支持。進一步完善和調整水泥稅收政策,停止對落后工藝和嚴重污染環境的水泥生產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嚴格稅收征管,禁止對小水泥企業包稅和隨意減免稅。 六、鼓勵水泥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鼓勵日產2000噸以上大型水泥設備出口,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項目,銀行積極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貸支持;支持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走出國門開展水泥建設工程總承包和直接投資辦廠,使我國水泥工業由產品輸出向資本、裝備、技術、管理、服務等配套輸出的國際化經營方向發展。 為確保出口水泥質量,維護水泥出口市場秩序,國家將建立出口水泥生產企業資質認定制度。 七、加強水泥礦山資源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加強石灰石礦產資源管理和建設項目審批。統籌考慮資源配置的均衡,鼓勵采用先進開采技術,合理開發利用石灰石資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礦山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尾礦資源利用、開采后的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方面的政策規定。 八、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 各地在制定水泥工業發展規劃和新上項目審批時,要充分聽取當地水泥行業協會的意見。協會要主動做好市場信息服務,加強水泥行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及時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引導企業投資決策。要積極推廣先進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指導和幫助企業改進管理,挖潛降耗,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利用行業協會的優勢,加強行業自律工作,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促進水泥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