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防水混凝土抗滲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 要] 防水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影響因素較多,結合實踐分析了影響混凝土抗滲性能的主要因索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 防水混凝土;抗滲;配合比
概述
防水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的不同點在于普通混凝土是根據所需的強度進行配制的,其中石子為骨架,砂子填充石子的空隙,水泥漿填充細骨料空隙并使骨料粘結在一起。而防水混凝土是根據工程所需抗滲要求配制的,其中石子的骨架作用減弱,水泥砂漿除滿足填充粘結作用外,還要求其在粗骨料周圍形成一定數量、質量良好的砂漿包裹層,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滲性。
對混凝土的抗滲性能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水灰比及拌合物的和易性;水泥用量、砂率及其相應的灰砂比。此外,水泥品種、砂石顆粒級配、石子品種和最大粒徑;養護條件及養護方式等,對混凝土的抗滲性能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水灰比的影響
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對硬化混凝土孔隙率的大小、數量起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混凝土結構密實性。
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密實性越高,抗滲性及強度越高。反之,水灰比過大,混凝土抗滲性也隨之降低。因此,適宜的水灰比應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滲性及適宜的和易性。
![]() 此外,水灰比是影響抗滲混凝土的耐久性的因素之一,當水灰比超過0.60時,抗凍性明顯下降。因此從滿足混凝土抗滲性、耐久性出發,抗滲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以0.60為宜。不同等級抗滲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如表1。
2 水泥用量、砂率及灰砂比的影響
在一定水灰比限值內,水泥用量和砂率對混凝土抗滲性的影響比較明顯。
足夠的水泥用量和適宜的砂率,可以保汪混凝土中水泥砂漿的數量和質量,使混凝土獲得良好的抗滲性。因此,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最低不得小于320kg/m3 。
防水混凝土一般采用較高的砂率,因此,除了要求填充石子空隙并包裹石子外,還必須具有一定厚度的砂漿層。
另外,防水混凝土中砂率的選擇必須與水泥用量相適應,在一般水泥用量情況下,卵石防水混凝土砂率可選用35%左右,而碎石防水混凝土空隙率較大,砂率以35% ~45%為宜。
在最小水泥用量已確定的前提下,灰砂比對抗滲性的影響更為直接,如灰砂比偏大(砂率偏低時),則由于砂子數量不足,水泥和水的含量多,混凝土往往出現不均勻及收縮大的現象,而使混凝土的抗滲性較差。如灰砂比偏小(砂率偏高時),砂子數量過多,則拌合物缺乏粘結力,使混凝土的最終密度同樣不高。
3 水泥品種的影響
配制普通抗滲混凝土的水泥,要求抗水性好,泌水性小,水化熱低并具有一定的抗侵蝕性。
普通硅酸鹽水泥,早期強度增長快,泌水性小,干縮性較小,但抗水性和抗酸鹽侵蝕能力較差。
礦渣硅酸鹽水泥,水化熱較低,抗硫酸鹽侵蝕能力好,但泌水性較大,抗滲性較差,干縮性也較大。
綜上所述,普通防水混凝土應優先采用硅酸鹽水泥,而礦渣水泥在采取相應措施的情況下也可使用。
普通防水混凝土嚴禁使用過期水泥,特別是已受潮而成團、結塊的水泥。否則將由于水泥水化作用不完全,而影響混凝土抗滲性和強度。
4 石子品種與最大粒徑的影響
防水混凝土常用的粗骨科有卵石和碎石,對這兩種骨料本身可以認為是密實的,不透水的。鑒于這兩種骨料表面狀態的不同,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也不同。碎石表面粗糙,多棱角,與水泥的粘結比卵石要優越,對混凝土強度及抗滲性均有利。但由于碎石表面的特點,要求與卵石同樣的和易性,每立方米混凝土需多用水泥約10~20kg,用水量也隨之增加,對抗滲性未必有利。因此,要想獲得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及抗滲性應適當增加水泥用量及砂率。
另外,石子粒徑過大或過小,對混凝土抗滲性均不利。在防水混凝土中,允許采用的粗骨科最大粒徑一般為40mm,具體的粒徑限度尚應按結構厚度,鋼筋稀密,振搗條件等因素來確定。
5 養護條件與養護方式的影響
首先,養護對防水混凝土極為重要,也是混凝土獲得強度和抗滲性的必要條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組成,但也只有在良好的養護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防水作用,否則,由于養護不良也會大幅度降低其抗滲性。
此外,溫度和濕度是水泥水化的必要條件,新澆混凝土在潮濕環境中或水中硬化,不但總孔隙率降低,而且孔徑也較小。這就增加了混凝土密實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滲性。因此,經過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養護的混凝土抗滲性提高很多。
6 結束語
影響普通防水混凝土抗滲性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掌握以下配制規律就不難配制出質量良好的防水混凝土,即:水灰比在0.6以下,最大不得超過0.65;坍落度以35~50mm為宜;水泥用量不小于320kg/m3 (包括細摻料);含砂率不小于35% -45% ;灰砂比應不小于1:2.5~1:2;粗骨料最大粒徑不超過40ram;細骨料最好采用中砂。
此外,抗滲混凝土宜摻用礦物摻合料以增加其和易性和密實性,提高抗滲效果。 |
原作者: 程冬梅 |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