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十一五”規劃
鐵路“十一五”規劃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編制,主要闡明鐵路行業發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指導鐵路行業發展、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決策重大鐵路項目、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一、“十五”回顧
“十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懷下,鐵路行業職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全面完成了鐵路“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任務。
---鐵路運輸取得顯著成績。2005年,鐵路全行業完成旅客發送量11.56億人,“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92%;旅客周轉量6062億人公里,年均遞增5.99%;貨物發送量26.93億噸,年均遞增8.56%;貨物周轉量20726億噸公里,年均遞增8.52%。尤其是“十五”后兩年,鐵路主要運輸指標增勢加快,旅客發送量、旅客周轉量、貨物發送量、貨物周轉量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01%、12.51%、9.58%和9.62%,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網建設進入新階段。國務院批準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鐵路建設掀起了新的高潮。寧西線、渝懷線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大秦重載鐵路2億噸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鐵路全線鋪通,武廣、鄭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運專線和城際軌道交通項目相繼開工建設。路網布局趨于合理,路網質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7.5萬公里,比“九五”末增長9.9%。其中復線里程2.5萬公里,電氣化里程2萬公里,分別比“九五”末增長19.4%和35.6%。
---科技進步邁出堅實步伐。掌握了時速160公里等級的運輸裝備、線路、信號及運營管理成套技術,基本掌握了時速200公里等級線路的修建技術和既有線改造技術,引進了國外客運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等先進技術,研制并投入運用了25噸軸重大型運煤貨車,成功開行了大秦線2萬噸重載列車,推進了信息系統建設。青藏鐵路高原多年凍土等建設施工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鐵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鐵路運輸管理體制改革完成階段任務,實現了鐵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進了運輸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了運力資源配置,提高了運輸和管理效率。鐵路主輔分離取得重要進展。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投資主體多元化程度提高,市場化融資邁出了新的步伐;地方政府、社會資金積極參與鐵路建設。規范組建了集裝箱、快運、特種貨物三個專業運輸公司,大秦鐵路等一批企業重組改制順利推進。法規體系建設逐步完善。鐵路多元經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明顯。緊密結合鐵路改革發展實際,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強化職工培訓,職工隊伍思想政治和技術業務素質有了新的提高。堅持以人為本,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職工隊伍保持穩定,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十五”期間,鐵路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民經濟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路網規模和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瓶頸”制約依然嚴重;技術裝備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運輸需要;投融資市場化程度仍然較低。
二、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鐵路既面臨運輸需求迅速增長和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嚴峻考驗,也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鐵路,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快鐵路發展的高度重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鐵路運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GDP年均增長7.5%,城鎮化率提高到47%,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入新的階段。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宏觀形勢下,全社會客貨交流增長加快,運輸質量要求日益提高,運輸結構也將發生深刻變化,對鐵路運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加快鐵路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客貨運輸需求潛力巨大。同時我國資源短缺,能源結構煤多油少,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資源與環境約束日趨突出。合理規劃和建設與我國國情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交通運輸體系至關重要。鐵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具有運力大、成本低、占地少、節能環保、安全性好等多種比較優勢。加快鐵路建設,與其他運輸方式一起形成運力強大、便捷高效、節能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要求。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鐵路提供強大的運力支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形成東中西部地區互聯互動、相互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格局,區位優勢大大增強,產業布局優化組合,區際、城鄉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大區間運輸需求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交通運輸方式。隨著鐵路主要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區際聯系通道加快建設、既有鐵路擴能改造,通道能力將大幅提高,為溝通大區間客貨交流,開拓大市場、發展大流通提供強大的運力支持。
---進出口貿易增勢強勁要求鐵路擴大進出口貨物運量。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貿運輸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據有關部門預測,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將超過45億噸,陸路口岸進出境運量也將加速增長,港口、口岸集疏運體系將更加重要。鐵路在外貿運輸特別是在大宗散貨運輸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預計2010年鐵路港口集疏運量將超過12億噸,鐵路主要口岸出入境貨物總量將達到8000萬噸以上。同時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消費市場日趨活躍,鐵路在集裝箱等運輸市場將有較快發展。
“十一五”期間鐵路運輸需求增長空間很大,特別是大運量、中長途跨區域旅客運輸需求大幅增長,城際客運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貨物運輸需求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10年鐵路旅客發送量、貨物發送量將分別達到15億人次、35億噸左右,旅客、貨物周轉量將分別達到8000億人公里、27000億噸公里。“十一五”時期是加快鐵路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鐵路發展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有利條件,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一定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切實增強加快鐵路發展的機遇意識,立足科學發展,緊緊抓住機遇,勇于迎難而上,堅定不移地把鐵路跨越式發展推向深入,努力開創鐵路發展新局面。
三、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要求出發,立足于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統籌兼顧,全面推進鐵路跨越式發展,加快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盡快提高運輸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推進鐵路改革,加強鐵路經營管理,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與其他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共同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為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可靠的運力支持。
(二)主要目標:建設新線17000公里,其中客運專線7000公里;建設既有線復線8000公里;既有線電氣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萬公里以上,復線、電化率均達到45%以上,快速客運網總規模達到20000公里以上,煤炭通道總能力達到18億噸,西部路網總規模達到35000公里,形成覆蓋全國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基本實現技術裝備現代化,運輸安全持續穩定,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鐵路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投資主體多元化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鐵路管理新體制。
四、鐵路發展重點任務
(一)加快建設發達鐵路網
1. 建設快速客運網絡
通過建設客運專線、發展城際客運軌道交通和既有線提速改造,初步形成以客運專線為骨干,連接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運網絡。
建設北京~上海、北京~鄭州~武漢~廣州~深圳、哈爾濱~大連、天津~秦皇島、上海~杭州~寧波、石家莊~太原、濟南~青島、徐州~鄭州~西安~寶雞客運專線,滬漢蓉、甬廈深快速客運通道。
---建設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以及其他城鎮密集地區城際軌道交通。主要建設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京~杭州、南京~蕪湖~安慶、廣州~珠海、九江~南昌、青島~煙臺~威海、綿陽~成都~峨眉、長春~吉林、柳州~南寧城際軌道交通系統以及滬杭磁懸浮交通。
結合既有線電化、擴能,實施既有干線提速改造,繼續擴大提速網絡覆蓋面,使13000公里既有主要干線客車最高時速達到200公里。
2. 強化煤炭運輸通道
重點圍繞十大煤炭外運地區運輸需求,在建設客運專線等相關線路、釋放既有線貨運能力同時,加快煤運通道建設和既有線擴能改造力度,形成運力強大、組織先進、功能完善的煤炭運輸系統。
---實施大秦鐵路擴能及集疏運系統配套改造,建設遷安北~曹妃甸、朔州~準格爾、岢嵐~瓦塘鐵路,實施大同~原平四線、寧武~朔州復線、寧武~岢嵐擴能、大準鐵路擴能、薊港鐵路擴能等,通道能力達到4億噸。進行朔黃鐵路2億噸擴能改造及集疏運系統建設。
---建設西煤東運新通道,主要建設長治~泰安、邢臺(邯鄲)~黃驊、東勝~烏海、準格爾~東勝、準格爾~神木、宿州~淮安、阜新~巴彥烏拉、赤峰~白音華、正藍旗~豐寧、嘉峪關~策克、臨河~策克、甘其毛道鐵路以及其他煤運新通道等。
---建設大包包惠電化、北京~張家口~呼和浩特~包頭四線,形成京包包蘭運輸大通道;建設包西鐵路通道,西安安康復線,邯濟邯長復線;實施侯月線擴能,新菏兗日線、焦柳線、太焦線修文~長治北電化以及南同蒲線、集通線擴能等工程,大幅提高既有干線煤炭運輸能力。
3. 加強港口和口岸后方通道建設
暢通對外口岸和重要港口運輸,適應港口及口岸大進大出需要。建設上海~南通、上海~鎮江、湖州~乍浦~浦東、向塘~湄州灣、龍巖~廈門、廣州~珠海、廣州南沙港、茂名~湛江、德州~龍口~煙臺、黃驊~大家洼鐵路等,實施黎湛線河唇~湛江復線、廣西沿海鐵路擴能、大連樞紐金窯線復線、沈丹線擴能以及其他疏港鐵路建設等,進一步完善港口后方通道。建設濱洲線海拉爾~滿洲里、濱綏線牡丹江~綏芬河、蘭新線烏魯木齊~精河復線以及集二線擴能等工程,強化既有口岸后方通道能力。
4. 繼續擴展西部路網
---加強東中西部通道建設。續建完成青藏鐵路格拉段,進行蘭青線、青藏線西格段復線電化;建設宜昌~萬州、重慶~利川鐵路,實施武漢~安康~重慶鐵路復線、達成線擴能、達萬線電化,形成連接川渝地區、江漢平原和長三角地區的大能力通道;建設太中(銀)、蘭渝鐵路,遂渝、渝懷復線等,構建西北至華北、西北至西南、西南至東南沿海的便捷通道;實施蘭新線蘭州~武威復線、武威~嘉峪關~烏魯木齊電化,南疆線吐魯番~庫爾勒復線,貴昆線昆明~沾益~六盤水、成昆線昆明~廣通復線等,系統強化陸橋通道、滬昆通道能力;實施湘桂鐵路擴能,南昆、黔桂鐵路增二線,建設貴陽~廣州鐵路,研究建設南寧至廣州鐵路;進行包蘭線復線電化,增強西北與華北、東北的聯系。
---擴大西部路網覆蓋面。建設精河~伊犁~霍爾果斯、奎屯~北屯、格爾木~敦煌、西安~平涼、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青藏鐵路延伸線、峨眉~宜賓、樂壩~巴中、隆昌~黃桶、玉林~合浦、合浦~河唇、永州~岑溪~玉林和岑溪~茂名、田陽~德保~靖西、南川~涪陵、伊敏~伊爾施、烏蘭浩特~錫林浩特、莫爾道嘎~室韋、海拉爾~黑山頭、柴達爾~木里鐵路等。開辟西南、西北進出境國際通道,建設玉溪~蒙自~河口,大理~瑞麗、玉溪~磨憨及中吉烏鐵路等。
5. 優化和完善東中部路網
---實施京滬、津沈、京九、武九、石德、蘭煙、膠新、新長、阜淮、淮南、滬杭、浙贛、宣杭、蕭甬線及隴海線徐州至連云港等鐵路電化改造,實現京廣線以東地區干線電化成網。
---建設海南東環、韶關~贛州、廣州~茂名、九江~景德鎮~衢州、銅陵~九江、廬江~銅陵、阜陽~六安、荊州~岳陽、連云港~鹽城、淮陰~揚州、黃島~日照、東都~平邑、保定~霸州、煙大輪渡、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岫巖~莊河、西豐~遼源、長春~煙筒山、靖宇~松江河、白山鎮~泉陽、榆樹~舒蘭、葦河~亞布力、古蓮~洛古河、虎林~吉祥、同江鐵路等,繼續提高路網密度。
---建設廣深四線、京山鐵路京津段四線,皖贛、寧啟、錦州~齊齊哈爾鐵路復線,進行京廣線信陽~陳家河,金溫、鷹廈、外福、橫南、合蚌、漯阜、婁邵、葉赤、錦承、沈吉、長圖、通霍、白阿、四平~梅河口~通化、四平~太平川、林口~勃利~七臺河、林口~雞東、鶴崗線擴能以及海南西環線改造等,大幅提高既有鐵路運輸能力。
6. 建設集裝箱運輸系統
建設上海、天津、廣州等18個集裝箱物流中心,并依托相關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積極推進雙層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部分特大城市間率先實現雙層集裝箱運輸;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提高運輸效率和質量。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外貿易和港口發展需要,滿足貨主對便捷、安全和“門到門”運輸的要求,開辟鐵路新的經濟增長點。
7. 加強主要樞紐建設
結合快速客運網建設,新建和改建北京南、上海虹橋等一批大型客運站,形成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公路運輸、城市地鐵、公交系統等緊密銜接的現代化客運中心;建設武漢北、新豐鎮、貴陽南、成都北等路網性和區域性編組站,滿足貨物運輸組織直達化、重載化和車流作業組織集中化需要;以集裝箱中心站建設為契機,整合樞紐貨運站布局,滿足城市輻射區域貨流集散需要;優化主要樞紐布局,實現點線能力協調,保證客貨運輸靈活暢通,最大限度地發揮鐵路運輸優勢,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
(二)大力推進技術裝備現代化
堅持采用“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方針,按照“標準化、系列化、模塊化、信息化”的要求,立足國產化,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技術裝備現代化。
1. 加快機車車輛升級換代
---大力發展電力牽引,電力機車承擔運輸工作量的比重達到80%以上。盡快實現交流傳動機車的國產化。配套發展適應時速200公里的內電機車。大力發展軸重25噸重載貨運機車。2010年機車保有量達到19000臺左右。
---在研制開發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關鍵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少量動車組引進,盡快實現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的國產化,積極推進時速3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關鍵技術的開發、研制,期末形成高速動車組制造、檢修、運營國產化配套能力。2010年動車組配置達到1000列左右。
---發展適應不同層次旅客需求和不同運用條件的新型客車,2010年客車保有量達到4.5萬輛左右。大力提高貨車整體技術水平,提高貨車速度、貨車載重量和安全可靠性,積極發展23噸軸重貨車和最高時速120公里的新型通用貨車,開發不同用途需要的時速160公里快速貨車,大力發展煤炭運輸、集裝箱運輸、特種貨物運輸需要的專用貨車。2010年貨車保有量達到70萬輛(含企業自備車10萬輛)。
2. 提升線路基礎設施技術水平
堅持科學的建設標準,提高工程結構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重視路基基礎處理,確保路基工程質量。高速鐵路推廣采用無砟軌道結構技術和新型的鋼軌、道岔、軌枕及連接扣件技術,實現免維修、少維修。發展高強度、新結構橋梁,完成對既有線、橋、隧等基礎設施的加固及改造。新建時速160公里及以上鐵路,推廣一次鋪設跨區間無縫線路。以繁忙干線、提速線路等為重點,完成全路8.5萬延展公里大型養路機械的大維修覆蓋。大力提高牽引供電裝備質量和可靠性,發展牽引供電系統綜合整治技術,實現牽引供電系統監控自動化、遠動化和運行管理智能化。實現牽引供電引進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
3. 加快通信信號技術現代化
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建設以光纖數字系統和GSM-R為主體,并與其他信息傳輸方式協調統一的完整有序的傳輸體系。建立基于GSM-R的我國鐵路綜合移動通信技術體系。建設高速寬帶數字傳送網絡及接入網,發展鐵路專用通信和應急通信。
建立智能化、網絡化的調度通信系統。逐步建成新一代調度集中控制系統(CTC)。發展以主體化機車信號為基礎,以實施列車超速防護為重點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CTCS)。基本建成計算機聯鎖系統。
4. 積極推進鐵路信息化
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的原則,廣泛利用現代通信和信息技術等成果,構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學、經濟適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國特色的鐵路信息系統。重點強化運輸繁忙的東部地區和路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鐵路干線和新建客運專線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調度指揮智能化、客貨營銷社會化、經營管理現代化,在提高運輸效率、擴大運輸能力、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運輸安全、改進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明顯作用。
5.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推廣各種先進的節油代油、節電、節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應用,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提高鐵路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末鐵路單位運輸收入降耗達到20%以上。加強鐵路運輸環境保護,重點抓好城區鐵路環境整治,提高運輸環境質量。加強鐵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以及洪水影響評價工作,依法認真落實各項要求。加快鐵路綠色通道建設,盡快形成整體綠化規模。
6. 加快鐵路創新體系建設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堅持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線橋隧涵等站前工程通過科技攻關和試驗,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形成完全獨立的技術標準和自主知識產權,實現原始創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系統堅持系統集成創新,形成滿足我國客運專線站后技術系統集成的基本思路、標準和要求。運營調度和旅客服務系統堅持自主創新,結合國情路情,以中方企業為主,設計開發適應我國客運專線運營要求的運營調度和旅客服務系統。按照“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思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我國機車車輛制造業的現代化和機車車輛裝備的現代化。
(三)確保鐵路運輸安全
---加速鐵路行車安全裝備現代化。在客運專線、城際客運鐵路和主要繁忙干線建成安全綜合監控網絡和管理中心;建成鐵路信息網絡安全平臺;建成完善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提高綜合抗災和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搶險救援能力;加強對全路危險源的監控,加強機車車輛、危險品和特種貨物運輸的安全管理;完善道口安全防護系統,加快實施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新建時速120公里以上線路實現立交全封閉。在主要繁忙干線建設集安全監測、信息傳輸、預測預警和搶險救援于一體的鐵路行車安全綜合監控系統;其他干線推廣應用安全監測監控裝備,初步形成鐵路行車安全監控系統。逐步建成全路綜合移動通信系統和功能完善的鐵路行車安全保障體系。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堅持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出發點,遏制重特大事故為重點,減少人員傷亡為目標,倡導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堅持依靠先進裝備和管理保安全的方向,強化基層、基礎、基本功,建立以“領導負責、逐級負責、專業負責和崗位負責”為核心的安全責任體系,健全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預警預報系統及鐵路車站、列車和沿線治安防范機制,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暢通。
(四)提高鐵路服務質量
---繼續推進內涵擴大再生產,進一步挖掘既有線的運輸潛力,強化點線能力配套和線路、信號、供電等基礎設施能力配套,加快對既有線路的挖潛擴能改造,優化運輸組織和運力資源配置,提高路網整體運輸能力,提高機車貨車運用效率,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運輸保證能力。
---鞏固和提高鐵路在中長途客運和大宗貨運市場中份額。適應鐵路客貨運輸需求的變化,結合客運專線和城際客運鐵路建設及既有線提速改造,加強運輸經營管理,優化產品結構,改善服務設施,創新服務方式,不斷提高運輸服務水平和運輸效率。優化調整客車開行方案,增加直達特快、夕發朝至、朝發夕歸、一日到達及旅游列車,積極開發適應不同旅客需求的新產品,提高鐵路客運市場占有率。結合路網大能力通道建設,優化調度指揮和運輸組織,減少運輸中間環節,提高日裝車數量,發展重載運輸、直達運輸,同時健全重點物資運輸的應急預案,提高對重點物資運輸的保證能力,確保關系國計民生的煤、油、糧、化肥等重點物資運輸。
---提高短途客運和高附加值貨運市場份額。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與合作,發揮鐵路在綜合物流鏈中的骨干作用。加強對城際、市域市郊及其他短途旅客運輸市場的開發和培育。加快發展集裝箱、特種貨物等專業運輸,盡快形成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
(五)積極穩妥推進鐵路改革
根據我國國情和鐵路實際情況,借鑒國外鐵路和國內相關行業改革的經驗,以堅持運輸集中統一指揮、保持路網結構完整、提高運輸效率為原則,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積極穩妥推進鐵路改革,逐步實現我國鐵路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轉變。
大力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指導思想,構建多元投資主體,拓寬多種籌資渠道;加強鐵路投融資法規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引導國有、民營及境內外各類資本投資鐵路基礎設施建設。依法構建規范法人治理結構,維護出資者權益,落實經營責任,擴大合資鐵路建設規模。對贏利性好、資產邊界清晰、運營相對獨立的鐵路項目,實行招商引資,采用多種形式的項目融資方式;對主要為地區或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鐵路項目,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社會投資者及鐵路運輸企業的積極性,以合資、合作、聯營等多種方式投資建設;對于公益性鐵路項目,以政府投資為主,積極鼓勵市場化運作方式。
推進鐵路股份制改革,按照“存量換增量”的思路,選擇一批資產邊界相對清晰、贏利能力較強的優良鐵路資產進行重組改制,積極推進鐵路企業股改上市,實現持續融資、滾動發展。加大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構建持續滾動融資發展機制。研究擴大鐵路債券發行規模,探索財政貼息、擔保等支持措施。研究設立鐵路產業投資基金,開拓鐵路吸納保險、社保等資金投入鐵路建設的有效途徑。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推進鐵路運價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調控下的鐵路運價市場形成機制。
鞏固擴大基礎性改革成果,繼續推進運輸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鐵路財務體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企業經營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國有資本收益和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鐵路企業經營風險防范機制;加快整合和開發多元經營資源,促進多元經營規模化發展。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路,加強行業監管職能,依法加強和規范鐵路安全監管和工程質量監督。重點加強涉及鐵路運輸安全、鐵路建設、運輸管理、工程質量監督等方面行政法規的建設,完善鐵路行業管理的法規體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和法規,規范鐵路運輸企業行為;建立和完善公開公正、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對運輸資源配置、運輸收入清算、運輸市場準入、運輸服務質量和運輸安全等方面的監管。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強路戰略,緊緊抓住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以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為重點,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訓體系,形成完善的鐵路人才培訓、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激勵保障和合理流動機制,造就高素質的鐵路人才隊伍。到2010年,鐵路經營管理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達到70%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達到80%以上,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力爭達到10%。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