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節能 關系到國家發展戰略
一、國際能源危機加劇
1.能源儲量減少,石油僅供開采41年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氣這三種傳統能源占能源消費約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然而2004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最新數據顯示,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僅供開采41年;全球天然氣儲量為176萬億立方米,僅供開采63年。日本權威能源研究機構也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億噸,可開采231年。當然,核反應原料鈾在地下和海水中的儲量比較大,但由于目前的利用成本高,且存在安全利用隱患。結論是,目前全世界最為依賴的能源——石油與天然氣,到21世紀中葉,就將日趨枯竭。因此,如果現在不考慮建筑的節能,總有一天建筑物將沒有能源供應以維持正常運轉,非節能建筑物也就淘汰。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節能措施,采用可再生新能源,才能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價格無法下降根據美國能源部能源資訊署2002年3月出版的報告,1999—2020年全球能源消費形勢如下:*全球能源總消費量將增加60%,其中亞洲及南美洲發展中國家將增長1倍。*石油:石油預計增長59%(年增長率為2.2%)。此外,石油將維持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40%以上的比例。*天然氣:爭議較小的天然氣將是需求增長最快的能源,預計增長一倍。天然氣占全球能源消費量比重也將由23%升至28%。*煤:由于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煤炭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將由22%降至20%。*核能: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全球核能發展情勢尚難確定,但保守估計全球核能消費量將比現在略為增長。*可再生能源(包含水力):預計將增長53%。但由于現階段數量過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應不穩定,所以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比重將由9%下降到8%。不過預計更遠的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比重將上升較快。以上預測在2004年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的12月月報中已經得到體現,它指出截止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將以年平均1.7%至2%的速度增長,日需求量逐漸從目前的8200萬桶增加到近1.07億桶。可見,由于核能與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遲遲無法實現,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仍會不斷增加,但能源儲量是有限的,這種供需關系導致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不會下降。歐美一些高耗能建筑,因為能源價格上升而出現支付不起能源維持費用,或被迫停用,或者售價、租金一降再降。
3.美國企圖掌控全球石油供給,強力遏制我國、歐洲的發展。許多石油生產地區,尤其是中東地區,由于擁有全世界2/3石油儲藏量,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軍事動亂。每次爭奪石油資源引發的動蕩,使眾多石油進口國家經濟發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脅,牽動整個世界的經濟。從這個意義上說,哪個國家能掌握全球的石油、天然氣能源,就如同握緊全球經濟命脈。因此,美國攻打伊拉克,拿伊拉克石油做文章,不僅是要賺回為之付出的巨額戰爭費用,還要建立起有利于美國的世界石油市場“新秩序”:一來拉低美元匯率、彌補貿易逆差、打壓歐元;二來美國能以油價來遏制別國的經濟發展。面臨美國今后可能采取的能源阻撓政策,我國除了爭取更多的與石油出口國的貿易協議外,能源節約是最關鍵的一步。
二、我國所面臨的能源挑戰
1.人均儲量少,能耗效率低。我國能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可采儲量居世界第41位,而一旦平均到個人消費量,就非常之低了。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目前國內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1年,我國終端能源用戶能源消費的支出為1.25萬億元,占GDP總量的比例為13%,而美國僅為7%。同時,我國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較高,目前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
2.我國成為能源消耗大國,進口依賴度提高。2003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全年原油消費量達到2.5億噸以上,其中進口原油8900萬噸,分別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總量的41%、32%。去年以來,我國的原油消費需求仍以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4.5億噸,年均遞增12%。我國對海外能源的依賴程度將達到55%以上。可見,我國能源消耗需求旺盛的同時,進口依賴度提高,這使得國內經濟受國際形勢的牽制增大。
3.能源成為我國經濟命脈所在,威脅國家穩定安全2004年全國電荒、煤荒集中爆發。上半年,27個省份全面告急,國家電網被迫拉閘限電80多萬次;下半年,北方供暖的城市無一例外都面臨能源緊張的考驗。能源的供給直接影響到人民生活與國民生產。因能源斷供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無從計算,直接關系到了國家經濟命脈,威脅到國家的穩定與安全。
三、建筑節能要求十分緊迫
1.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1/3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國總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斷,國家建設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建筑耗能比重最終還將上升至35%左右。如此龐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劇能源危機直到2002年末,我國節能建筑面積只有2.3億平方米。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400億平方米以上屬于高耗能建筑,總量龐大,潛伏巨大能源危機。正如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僅到2000年末,我國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計3.76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總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對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單北方采暖地區每年就多耗標準煤18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多排二氧化碳52萬噸。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發展,到2020年,我國建筑耗能將達到1089億噸標準;到2020年,空調夏季高峰負荷將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滿負荷發電能力,這將會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量。據分析,我國目前處于建設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高達16億至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而97%以上是高耗能建筑。以此推算,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因此,如果現在不開始注重建筑節能設計,將直接加劇能源危機。
3.我國建筑節能狀況落后,亟待改善在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后,發達國家開始致力于研究與推行建筑節能技術,而我國卻忽視了這一方面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國建筑節能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舉例說明,國內絕大多數采暖地區圍護結構的熱功能都比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差許多。外墻的傳熱系數是他們的3.5至4.5倍,外窗為2至3倍,屋面為3至6倍,門窗的空氣滲透為3至6倍。因此,與當前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已經大大降低的情況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是發達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對于美國而言,全球石油資源的戰略布局以及石油的開采區域和運輸線路等關鍵點的調整工作已基本完成,我國卻沒有那樣強有力的能源后盾支持,在這樣的國情下,建筑節能水平的改善實際上應該比發達國家更為緊迫。
四、政府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問題
許多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就相繼制定并實施了節能的專門法律,對民用建筑節能作了明確的規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鼓勵措施。東歐國家也在近十年頒布并執行了相應的法律,因而建筑節能工作取得了迅速的發展。面對2004年新的能源危機與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我國政府也開始重視建筑節能問題,并開始進入具體的調試階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工作會議上把建筑節能提到日程。2003年4月,北京市召開“建筑節能墻改工作會議”,為迎接綠色奧運,會議號召全面禁產實心黏土磚,按時實現市政府令規定的目標。此外,中國公共建筑節能標準已獲專家審查通過,并將于2005年上半年實施。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2005年2月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將對建筑實施強制節能標準,并建立綠色建筑與節能建筑的稅收和收費優惠制度,以實現在2020年新建建筑節能65%的目標,不執行節能標準的建筑設計施工單位,將受到處罰甚至被清除出建筑市場。
2.醞釀出臺了一系列建筑節能鼓勵政策。近幾年,各城市都在醞釀出臺一系列建筑節能鼓勵政策。如上海從2002年開始醞釀制定《上海市建筑節能管理辦法》,政府的鼓勵政策是獎罰分明的,它鼓勵社會專業機構和個人參與節能改造,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但對違反規定的也有明確的處罰,比如在設計、施工和監理中使用了禁止性材料和結構的要處以1萬到3萬元的罰款。
3.建筑節能規范正在提高。我國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隨后,國家針對不同氣候地區制定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又陸續頒布實施。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地方在推行建筑節能。以上海、廣州、湖南為代表,分別圍繞節能設計標準編制本地區的具體節能規范,對建筑墻厚、窗厚等設計細節進行了規定。政府部門將建筑節能規范不斷提高,爭取做到有法可依。
五、建筑節能與經濟效益
1.緩解能源危機按2000年水平,我國每年房屋建筑面積平均約10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5億到6億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積3億平方米,工業建筑面積1億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如果按節能50%的標準測算,每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積每年可節約30公斤標準煤,每年公共建筑就可節能900萬噸標準煤。預計至2010年我國采暖區住宅面積約有21.6億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為40億平方米。可見,我國建筑節能潛力非常大,對于緩解我國能源狀況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具有長遠的經濟效益達到節能60%標準的建筑造價并不高。節能建筑的成本只是在原來建筑的造價基礎上再增加5至7個百分點,而且增加的造價預計在5年到8年的時間內就可以收回。它給人們提供的室內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很大不同。而高能耗建筑,雖然前期造價成本略低,但是長達50年的能源消耗已經遠遠超過前期節省的成本費用,甚至中途還會因為能源經營問題而導致停用,如國內一些上世紀80年代的寫字樓已出現這種情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3.開發商并不會減少投資回報目前,開發商在是否采用節能技術方面最大的擔心是難以控制成本,但實際運作情況表明,節能別墅比一般高質別墅造價高1500元/平方米,高層公寓則高800元/平方米,如果運作成功的話,售價的提高應該遠大于成本的增加。因為這部分成本投入是物有所值的技術含量的提升,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實實在在提高了居住與使用的舒適度。而且,如果領先采用節能技術,有利于強化公司品牌形象,增強差異化競爭優勢,這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效益,拓展更加“有利可圖”的長遠市場,從而達到提高市場競爭力與提高售價的目的。因此,開發商并不會因采用建筑節能技術而少獲回報。
六、國內建筑節能設計實踐
著名設計機構五合國際通過對國際生態節能技術的跟蹤總結與研究,提出了18項高科技節能技術,其中最重要的8項技術分別為:建筑群整體布局設計考慮生態節能;建筑外墻采用智能呼吸式幕墻,保證高層建筑也可開窗自然通風;采用高效保溫隔熱玻璃及遮陽調光裝置;混凝土樓板輻射冷供暖技術;活性能量建筑基礎技術;置換式新風系統與分散式外墻新風裝置;雙層架空地面技術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以及電能高效存儲利用系統。五合國際主設計師劉力博士介紹,要達到一流的生態節能設計,首先需求的是各專業設計的整合。國際上新型的建筑節能設計,需要在方案階段,從建筑結構、空間構成、立面構造以及防火排煙等方面進行綜合統籌考慮,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和節約投資。這也要求建筑師不僅僅應會做建筑設計,更要對節能、生態方面的理念以及相應的技術、設備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建筑師應該兼具環境工程師、智能工程師的基本知識和最新信息。隨著市場的發展,房地產市場已逐步進入了“買方市場”,重新考慮市場需求問題已經擺在每個開發商面前。事實上,北京、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經有多個節能建筑的成功范例,并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只有不斷創新才是創造市場商機的原動力。順應建筑節能大潮,實現節能建筑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是每個有責任的開發商的必然之路。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