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施工竟成結構弱點 雪山隧道抓到36處漏水點
據報道,根據“國工局”統計,雪隧通車前后各發生18次滲漏水,這些滲漏水地點均集中在隧道南下中后段,即北宜高速公路21公里至28公里路段。
張文城指出,雪隧出現的36處滲漏水處,僅日前兩度漏水的北上線26.2公里處比較接近巴陵斷層,其它滲漏水地點與斷層無距離上的接近性,且與雪隧開挖過程發生的44處抽坍處也無地理關聯性。
不過,張文城指出,雪隧36處滲漏水大多集在電話凹槽、消防凹槽、停車彎及機房等地點,這些地點都是隧道擴挖段或凹槽地段。
“國工局”日前在發生滲水的雪隧北上23.9公里的電話凹槽附近廊道開挖八個洞,結果每秒收集水量達兩公升,約為日前兩度出現大量漏水的北上線26.2公里處水流量的兩倍,顯示該處水流量豐沛。
張文城表示,工程設計都是選擇地質狀況較好的路段執行,這些原本地質狀況較好地點,因施工而形成結構弱點;防水膜在這些轉介點須剪掉重接,形成施工接縫。工程人員打混凝土襯砌時也易被鋼筋戳破,致使隧道擴挖段及凹槽形成結構弱點,易發生滲漏水。
張文城指出,23.9公里的電話凹槽打洞導水后,滲水情況幾乎完全解除,26.2公里處漏水,也在“國工局”于下游100公尺處開挖兩個洞后,出水狀況獲紓解,顯然導水措施有效。因此“國工局”處理雪隧滲漏水方式將從原來的灌漿改為導水,工程單位將改以打洞、加設排水溝等導水方式減壓。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