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地下混凝土樁基190余棵
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奠基儀式
一橋飛架南北,黃河再添新景。備受全市人民關注的淄博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5%,預計10月上旬將實現合龍貫通,力爭年底通車。
9月23日,記者來到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南岸施工現場,只見一座座橋墩聳立高空,平坦寬闊的橋面一路延伸到遠處,奔騰洶涌的河水和黃河兩岸大堤上郁郁蔥蔥的綠化長廊,把大橋襯托得剛健壯美,宛若空中的一道飛虹,景象十分壯觀。在主橋西側的橋面,僅有不到10米的一段還空著,施工人員正在用龍門吊把預制好的T型箱梁徐徐地架設到主橋箱梁懸臂上。
惠青黃河大橋是連接濱州市惠民縣與我市高青縣的主要通道,由兩縣共同出資籌建,大橋位于高青縣西北木李鎮老董村附近,橋型為矮塔斜拉式,為目前國內跨度最長的矮塔斜拉橋。大橋總長1740米,其中主橋長486米,寬20米,引橋長1254米,寬18米,雙向四車道,主橋跨度滿足黃河通航和防汛、防凌的要求,設計防洪流量11000立方米/秒,整個工程概算投資為3.1億元。該工程自2004年5月開工建設以來,高青縣交通部門嚴格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管理,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確保了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在大橋建設工地,記者見到了高青縣交通局局長、大橋建設指揮部主任王偉,他介紹說,矮塔斜拉橋的結構設計介于連續鋼構橋和斜拉索橋之間,兼備了鋼構橋的穩重和斜拉索橋的大跨徑、輕型美觀的優點,該橋地下工程占總工程量的近50%,共有地下混凝土樁基190余棵,其中兩主墩承臺下各有26棵120米深的相互平行的超長樁群支撐。站在有些泥濘的黃河灘上,望著即將合龍的大橋,他自豪地說:截至目前,主橋施工中的26段懸澆段已完成25段,9道掛索施工任務已完成8道,引橋的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橋面鋪裝工程即將實施,橋頭護坡施工正在進行,連接線工程已接近尾聲,整個大橋及配套工程建設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惠青黃河大橋的建設分為3個合同段,分別是A合同中鐵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B合同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C合同山東黃河工程局。在此負責主橋施工的中鐵二局項目部經理趙家林介紹說,在黃河上建大橋,已經有很多經驗可循,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給大橋建設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橋墩承臺施工。由于地處黃河下游,黃河淤泥厚達幾十米,橋墩承臺要打到河床下100多米處,橋墩工程原本應在枯水季節進行,然而由于當年雨水偏豐,再加上黃河調水調沙,水量上漲,曾一度影響了承臺施工。在大橋建設指揮部的協調下,設計、勘測、試驗、施工等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邊設計、邊試驗、邊建造,工作人員三班倒,24小時施工,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使主橋墩承臺施工按時完成。
建設如此規模巨大、結構復雜的大河橋梁工程,在全市還屬首例。為彌補工程技術人員力量及施工經驗不足,確保工程質量,大橋建設指揮部除按常規由專門的施工監理單位監理、健全完善四級質量體系、嚴格實行質量責任制外,還將其納入全省交通工程質量監理規劃,主動接受省交通廳質檢單位的檢測。并聘請了原省公路局總工程師宋文祥擔任該橋的首席咨詢專家,及時發現和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在汛期及黃河調水調沙期間,科學組織,合理調度,確保了工程的進度及施工的連續性。平坦寬闊的橋面,勢如飛虹,跨越天塹。惠青黃河公路大橋的建設,將進一步優 我市乃至全省和全國的公路交通網絡,成為連接京津唐和蘇浙滬閩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也極大地滿足防洪、防凌乃至戰備的需要。同時對于改善黃河兩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優化投資環境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