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青島率先啟動建筑市場監管與信用信息系統
建設部副部長黃衛(右)、市政府副市長羅永明共同啟動了青島市建筑市場監管與信用信息系統.
輕點鼠標,就可看到市內所有在建工程的進度情況;開動儀器,就能檢測建筑體內部靠肉眼看不到的質量問題……近年來,市建委建管局在工程管理方面大量應用高科技、新技術,實現了工程監管由過去的“經驗式”向“網絡化”、由“人工式”向“自動化”、由“分散式”向“集成式”的重大轉變。使得全市建筑質量有了質的提升,標志著國內建筑業最高榮譽的“魯班獎”24次花落青島,在同類城市中獲獎數量處于領先地位。在科技進步的引領下,如今的工程質量正在脫胎換骨。上午,國家建設部在青島召開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信用系統現場會,推廣市建委建管局的經驗和做法。
高科技為建筑做“B超”
住宅的工程質量是市民關心的一個問題,這幾年,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住宅工程遍地開花,在工程質量的監管方面,全市各監督檢測機構先后從美國、英國、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引進了鋼筋掃描儀、數顯回彈儀等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施工現場無損檢測儀器,來給工程做“B超”。建筑內部工程質量好壞,一測便知,讓質量缺陷無處遁形。
據介紹,在這種監管手段的保障下,工程質量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在建工程混凝土強度不足、鋼筋位移等質量缺陷,確保了工程結構安全。由于采用了高科技檢測儀器,對工程質量的判斷實現了由人工定性判斷向儀器定量判斷的轉化,增強了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從而大幅提高了質量預控能力,廣大市民真正住上了放心房、稱心房。
“電子眼”實時可監控
使用一臺筆記本電腦,一個無線上網卡,隨時可組成一個流動監管平臺,實現了對全市工程分布、工程基本信息、施工進度、工程質量信息及現場施工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包括視頻監控)。市建委建管局在施工監管方面開發了新的多媒體管理系統。
由市建委建管局開發的青島市工程質量GIS監控系統集成了全市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所有信息資源,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將建筑工程、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檢測試驗室的分布與定位,直觀地展現在電子地圖上。監督檢查人員在施工現場使用PDA掌上電腦和數碼相機等設備,將監督檢查意見、工程圖片資料記錄存貯后,通過藍牙技術傳輸到信息系統,同時通過互聯網絡與施工現場的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在線連接,對施工現場質量安全實現有效受控和無縫隙覆蓋。
試樣檢測全面覆蓋
住宅工程的混凝土質量過不過關?鋼筋的質量如何?這些都要從施工現場抽樣后進行檢測。市建管局對全市的檢測人員實行IC卡身份識別,每個人對自己的檢測結果負責。檢測試驗樣品使用條碼標識,對全市68家檢測試驗單位的檢測現場有視頻監控,檢測結果自動上傳,檢測報告自動打印,并實時通過局域網反饋到市質監站。當檢測中出現不合格項目時自動報警。這一系列的檢測過程全部由計算機自動完成,杜絕了試樣檢測中的人為因素,從根本上確保了檢測工作質量。
據市建委建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使傳統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預控防范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