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鄭州:低價混凝土的成因與隱患
鄭州市商品混凝土的發展已經歷了十幾年的歷程,目前已有20多家專業公司,供貨能力和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對鄭州市的建筑工程做出突出的貢獻,現場攪拌基本絕跡,提前實現了“禁現”的目標。
近期混凝土市場價格不太穩定,而且有逐漸走低的趨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供大于求僧多粥少是主要原因。2003年以來受建筑市場需求拉動,混凝土生產企業由原來的10家迅速發展到了25家,其生產規模越做越大,生產能力增加了400%以上,迅速增加的產能造成供需失衡,無奈之下各企業紛紛讓利,以求得到更多的供應量。
2、盲目跟進,被迫降價。受市場影響,某些市場頗有影響力的企業也只得參與價格競爭,被迫以低價方式求得供應量。
3、價格誤導,從中漁利。個別需方為得到最大的利益,時而采取誤導的方式迫使混凝土企業降價,例如:編造一個子虛烏有的價格告訴A公司B公司的價格降了多少,反過來又用這種方式刺激C公司,讓混凝土企業不知所措,最終達到壓價漁利的目的。
混凝土價格的降低對拉動市場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過低的價格也會使產品存在質量隱患:
1、目前混凝土價格已降至零利潤附近,存在不合格的原材料進入的可能。按照GB—14902《預拌混凝土》規范,原材料選用要求非常嚴格,其價格比劣質材料高10—20%,特別是中砂,與質量較差的機制砂相比價格高30%,如使用這類原材料,其產品質量很難控制。
2、成本壓力會迫使混凝土企業減少必要的控制環節。混凝土的質量不是僅靠試驗室就能夠控制的,從投料到出機、運輸、入模每個環節都關系重大,這些環節都需有專業人員監控,這些環節的專業人員受成本控制可能會裁減,按GB—14902《預拌混凝土》規范混凝土由出機到卸料不得超過90分鐘,如果沒有專人控制很難實現。
3、混凝土質量事故會給供需雙方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失。混凝土本身具有不可修復的特殊性,一但出現質量事故,輕則加固重則拆除重建,其損失不言而喻,特別是供需雙方的信益損失是難以用時間和金錢來衡量的,一次事故可能會讓供需雙方在建筑市場上名譽掃地。
作為鄭州市建筑業協會混凝土專業委員會,我們要求混凝土生產企業不要盲目降價適可而止,行業要求各企業注重以質量和服務獲得市場份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減少和杜絕事故的發生。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