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徐工聯姻“月朦朧,鳥朦朧”
徐工與凱雷的并購重組,像一部肥皂劇:雙方去年10月份簽訂的“婚約”,遲至今日,由于拿不到商務部的批文而無法終局。
凱雷并購徐工的故事一波三折。6月,工程機械行業另一龍頭企業———三一重工(600031.SH)———執行總裁向文波通過其博客發炮,力阻并購,引發了一場大爭論。7月,商務部牽頭舉行聽證會。當下,外界看法已趨一致:凱雷與徐工漸行漸遠。
記者獲悉,徐工與凱雷柔性分手之后,雙方早已交惡的三一重工幾無可能“插足”,另一家被業界認為是“最佳并購人選”的中聯重科(000157.SZ),正與徐工談笑甚歡。
中聯、徐工的光陰故事
“中聯剛剛公布的2006年半年報業績為每股0.5元,凈利潤同比增長53%,是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我們分析認為,你們是并購徐工的最佳人選。中聯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一位長江證券研究員向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發難”。
這是發生在8月2日中聯重科應各大機構要求召開的首次投資者見面會上的戲劇性一幕。此時,平素溫雅內斂的詹純新意外地直抒胸臆:“我承認中聯是徐工很好的合作伙伴,而且我們也有很深的淵源。”
早在計劃經濟時代,中聯重科母體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對工程機械行業所有企業,包括行業老大徐工,有著技術輸出的功能。“徐工第一臺壓路機、起重機的技術是我院提供的。即使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上世紀80年代,雙方還合作開發了兩個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160噸全路面起重機和稀漿封層攤鋪機,我們合作一直很好。”詹純新告訴記者。
1982年,詹純新———這位科研出身的企業掌門人———曾在徐工技術服務過半年。
今年3月,徐工集團核心企業徐工重型機械公司總經理張玉純帶隊參觀中聯重科,邀請時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詹純新從北京直接飛赴徐州訪問徐工,詹純新承諾忙完公司改制后去徐工故地重游。
7月23日-24日,詹純新率領公司精英造訪徐工,徐工董事長王民帶隊殷情款待。
正是此次雙方高層的對接,給了外界對于處在風口浪尖的徐工并購案更多的猜測:中聯、徐工這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國企雙子星座正在醞釀并購?
徐工的事自己解決
7月17日-19日,商務部召集所有與徐工并購案相關的單位(不含外資),分批征詢了對并購案的意見。
記者了解到,中聯方面發表了三點意見:首先,國資退出一般競爭性行業是由政府提出來的,而且政府還出臺了鼓勵企業引進外資,并要求國企加快改革,如今在時隔三年之后再來討論是非,脫離當時的背景,不合時宜;其次,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到相當水平,國家應該支持包括徐工在內的民族品牌;最后,國企領導人應該是最維護企業、維護國家利益的人,因為其國有產權代表的“帽子”是國家給的。
“中聯和我都參加了商務部的聽證會,但中聯的態度似乎是支持徐工被賣掉。”8月2日,向文波———聽證會上為數不多的反方代表———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直言。
對此,詹純新發表三點看法:“第一,凱雷能否收購徐工絕對是政府說了算,項目一定要以國家利益為重;第二,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前提下,徐工的事情由徐工自己的人說了算;第三,中聯和徐工兩家企業有很深的淵源。”
詹純新認為,徐工兩萬名員工和不同的企業文化將是并購方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中聯并購同樣是國企的浦沅機械、湖南機床廠時做到了平穩,從目前的效果來看也相當不錯,明年中聯完成技改后,將形成相當大的規模。
徐工網站稱,徐工和中聯都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重要企業,雙方在企業改革、產品發展、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協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溝通,此前,雙方在起重機和泵車等產品上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雙方共同進步,實現了合作共贏,也促進了行業的進步。
“我們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我們兩家還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這是徐工集團在中聯高層拜訪交流后的官方結論。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