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改”背后的隱憂
甘肅新聞網7月28日電 磚雖然在中國的建筑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時代在變遷,現在,實心磚已嚴重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和生活環境,禁“實”勢在必行,墻改迫在眉睫。
萬畝良田變磚瓦
7月4日,記者前往蘭州市沙井驛尼麻沙溝采訪,沿途運送磚塊的車輛不斷駛過。進入尼麻沙溝,溝兩旁林立著幾十根高聳的煙囪,不斷往外冒著滾滾濃煙,每個煙囪下方是一座磚瓦窯。在一家磚廠,記者看到,黃土通過運輸帶送到制磚機里,從另一端出來就變成了磚坯子,經過晾曬,送到磚窯里進行焙燒后就變成了磚塊。在尼麻沙溝長約26公里的公路兩側,大大小小的磚瓦廠有30多家,年產量有7億塊標磚。
這些磚廠燒磚用土都是租用農民的承包地或村里的集體土地,耕地“吃”完后又開始向山腳挖土,日積月累,山變成了懸崖。當地一位農民回憶說,由于挖山燒磚,植被遭到破壞,前年的一場大雨,造成溝內泥水橫流,局部山體塌方,部分磚廠被泥沙掩埋。
“實心黏土磚的燒制使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不但吞噬耕地,而且破壞生態環境,能源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省墻改辦主任王世昌說。
甘肅大部分可耕地較為貧瘠,其中2/3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14%左右。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漸減少。據了解,全省近千家磚瓦企業每年燒磚取土14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毀地1萬余畝。同時,由于絕大多數磚瓦企業生產工藝落后,技術裝備差,能耗高,污染了環境。我省每年燒磚能耗達60萬噸標煤,排放二氧化碳170萬噸。
能源緊缺下的禁“實”令
據了解,與國外同體積材料相比,實心黏土磚單位生產能耗平均高1倍以上,外墻保溫隔熱性能相差4-5倍,單位建筑面積的采暖能耗為同等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的3倍。每年僅墻體材料生產能耗和北方房屋采暖能耗就占我國全年能源消耗總量的15%以上,排放二氧化碳1.7億噸。
為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自1998起,我國就開展了一場改革實心粘土磚的戰役。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嚴格限制毀田燒磚,大力推進墻體材料革新,鼓勵發展節能型建筑。隨后國務院辦公廳以33號文件下發通知,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全國實心粘土磚年產量控制在4000億塊以下。
實際上,這些年來,我省“禁實”工作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也不容樂觀。在沙井驛紅光磚廠,廠長朱福祖指著多孔磚說,這就是國家提倡的既節能又保溫的新型墻磚,但是目前生產這種磚困難重重,農民從傳統的消費心理上來說還是喜歡實心磚,這種磚在農村沒有市場,主要用于城市建筑,但是建筑企業的欠賬讓磚廠無法承受。近年來建筑企業拖欠紅光磚廠磚款達200多萬元,相當于該廠一年的產值。
目前在建筑市場上,“禁實”還遇到了另一種阻力。那就是新型墻材較“紅磚”成本略高,開發商死守造價關,節能磚難以“插足”。
據統計,目前國內實施建筑節能材料后,每平方米會增加造價100元左右,在一般的省會城市,這筆費用約占工程總造價的10%。這部分費用要么轉嫁到購房者身上,要么開發商自行消化,擠占其利潤空間。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開發商不愿意看到的。
省墻改辦副主任常自奮分析另一種原因時說,這還與一些地方政府對推廣節能建筑這一關系到國家科學發展的戰略決策認識不足有關。同時,當前我省由于成規模上檔次的新型墻材生產線少,品種不多,配套能力差,難以滿足建筑市場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新型墻材的推廣應用。
墻改借“力”發力
省政府9號令要求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規劃區域內自2008年7月1日起,在各類建筑工程正負零零線以上墻體及圍墻,全面禁止使用黏土實心磚。確保2010年全省實心粘土磚總量控制在50億標磚以下,新型墻體材料總量占墻材總量的比例達到35%以上,建筑應用比例達到65%以上。
為貫徹落實國辦發33號文件精神和省政府關于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31號文件等精神,全省各地也積極行動了起來。白銀、慶陽兩市都對各縣(區)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發展目標和“禁實”提出了明確要求。平涼市按照國家限制淘汰黏土實心磚的有關政策,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充分利用粉煤灰生產新型墻體材料,減少了黏土實心磚生產等。
甘肅省各地墻改辦在新型墻材項目、企業技術改造、增加品種和提高科技含量上也下了功夫,一批新型墻材項目先后建成投產,促進了新型墻材發展,2005年,全省新型墻材項目建成和完成改造17個,新增生產能力3.2億塊標準磚。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