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30年后水泥稀缺
用于水泥生產的天然原燃料石灰石現在探明的儲量,僅可滿足未來30~50年工業水泥的生產需要,那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改變水泥的生產方式,很有可能到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沒有水泥可用。”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余其俊教授,日前在全省水泥檢驗大對比總結表彰會上發表了上述觀點,他表示,水泥遠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永遠用之不竭的建筑材料,目前國內整個水泥的生產、加工環節都存在嚴重問題,而解決的辦法只能夠在生產流程中大力引入環保概念。
他說,今年全國水泥總產量預計達10億噸,現在國內每生產普通1噸水泥約消耗1.5噸石灰石天然原燃料,這種天然的原材料的化學成分是有一定要求的,按照這種要求,全國探明的石灰石采儲量僅450億噸,水泥工業可用量250億噸,這種儲量僅可滿足全國30~50年的生產需要。而2002年我國水泥產量占總世界總產量的39%,2003年達8.62億噸,今年預計可達10億噸。
第二點是水泥的制作過程能源消耗高。此外,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水泥的制作過程對環境的污染要嚴重得多。最為明顯的是粉塵的排放,目前,先進國家平均每噸熟料的粉塵排放小于1公斤,而我國高達13公斤,全國水泥生產年排放的粉塵竟高達1000萬噸以上。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余其俊認為,首先是與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我國高等級水泥的比例僅占總產量的18%,大量生產的是中、低等級水泥,而很多發達國家的高等級水泥占90%以上。正因為這樣,絕大多數水泥生產企業至今認為這是一個粗放的行業,從工藝到產品質量都停留在初級階段。
■解決文案
針對以上問題,余教授提出了6大提議:第一,應“以質代量”,淘汰以立窯工藝為主的落后工藝;第二,大幅度提高水泥熟料的平均強度;第三,應嚴格控制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尾氣粉塵排放量,達到30mg/Nm&sup3以下的排放標準;第四,大力降低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煤耗,平均煤耗應低于107Kg標煤;第五,積極研究利用工業廢棄物和低品位礦物不經高溫煅燒制備硅酸鹽水泥替代物的新技術;第六,以低品位原燃料和其他替代物生產高質量水泥熟料。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