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徐工競購戰看民營經濟的發展
如果不糾正對民營資本的認識偏差,即使三一出價再高,面對外資控股徐工“木將成舟”的局面,最后的結果也可能是功敗垂成。
早在2004年底,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徐工集團就與美國凱雷投資集團達成控股權轉讓協議。然而,這場收購戰所引發的后續風波卻是徐工和凱雷雙方都始料未及的。時至今日,雙方的“結婚證書”也沒有得到商務部的批準。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國內另一家工程機械制造廠家、具有民營身份的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近日在其博客中公開提出:愿以4億美元收購徐工集團。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就已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徐工收購案重新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關注。
自從三年前徐工集團釋放出有意引進外部資本參與企業改制以來,就立刻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各路資本的青睞。凱雷投資集團、JP摩根財團、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有限公司等等,紛紛出手競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資本卻寂靜無聲,只能做“壁上觀”。于是,本來一場國內外資本同場競購的好戲,最終演變成一場外資的“獨腳戲”。當然,國內資本并非是一言不發。
按照向文波的說法,早在2003年底,三一集團的董事、高管就對徐工改制問題進行過認真研究,然而,他們的競標方案卻如石沉大海,并沒有得到任何回音,最終只能看到凱雷在這場競購戰中勝出。
事實上,三一的遭遇并非獨此一家。在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不僅遭受的非議眾多,而且即使競標成功,對國有企業的整合過程也是道路坎坷。而這也許就是三一無緣徐工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人們對民營資本參與國企改制的懷疑來自四個方面:一是收購的動機似乎不純,很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民營收購者往往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對被收購對象的職工不管不顧;二是民營資本實力不足,只會玩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游戲,擅長“空手套白狼”;三是缺乏長遠眼光,注重短期套利;四是民營企業普遍治理結構不完善,容易出現“道德風險”,等等。一些案例似乎也為這種猜疑提供了注腳:一些曾經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民企早已土崩瓦解,而另一些則深陷在懷疑和謠言的陷阱當中。
客觀上來講,我國民營資本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缺陷,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正說明了我國鼓勵民營資本發展的政策和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雖然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但真正能夠落在實處的還不是很多,一些政策和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不僅嚴重束縛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民營資本的壯大,客觀上對國有企業改制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出于政績的需要,喜歡把外資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這也是民營資本被迫“靠邊站”的制度性原因。
另一方面,引進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也并非是惟一的萬全之策。像徐工集團這樣在國內工程建設機械領域具有龍頭地位,又屬于重要的裝備制造行業,而且還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百億元大集團的企業,在轉讓控制權時也應該有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退一步想,即使讓外資收購,也不能絕對保證徐工的發展萬無一失。
如此看來,如果不糾正對民營資本的認識偏差,即使三一出價再高,面對外資控股徐工“木將成舟”的局面,最后的結果也可能是功敗垂成。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