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打造放心混凝土
三峽大壩,一座混凝土的龐然大物。三峽建設者不僅屢次刷新世界水電工程混凝土澆筑的紀錄,還在這里發起了一場混凝土的“革命”。
在三峽工程南線船閘下游右側98.7米高程處,有一片簡陋的廠房,它就是三七八聯營總公司98.7高程拌和項目部。它生產出了570萬立方米優質商品混凝土,占三峽工程總混凝土量的1/4;就在這不起眼的廠房里,水利水電混凝土生產澆筑上的一道道難題被攻克……
1995年6月28日,98.7高程拌和系統正式開工建設。時值三伏天,工地氣溫有時高達40多攝氏度。工人們住的是臨時工棚,吃水要到5公里以外去拉。在隊長裴攔峽、王大力的帶領下,青年突擊隊員們在骨料堆場擺開了戰場。白天視線好,大伙就搶倉號準備,晚上則搶混凝土澆筑。遇到倉號沒準備好,負責澆筑的隊員便整夜整夜地等在工地上,一旦倉號驗收合格,立即進行混凝土澆筑。隊員們說:“為了搶工期,寧可讓人等倉號,決不讓倉號等人!”
人稱“拼命三郎”的秦建春,安裝冰樓冷凝器時右手大拇指不慎被砸成骨折,送到醫院縫了8針,傷口還未拆線,又上了施工現場;電焊女工徐若蘭在忙完焊接任務后,雙手腫得像面包,手指像香腸,取下的手套再也戴不進去,她就打著點滴堅守工地……
克服了語言不通、圖紙不熟和技術要求高等困難,經過89個日夜的奮戰,一座拌和樓拔地而起。日本設備生產商驚嘆地伸出大拇指:“這樣的拌和樓在日本安裝需要半年時間,這真是一個奇跡。”
在常人眼中,混凝土就是石頭、水泥的簡單組合,似乎與科學技術無關。其實不然,三峽水利樞紐這樣的世界級超大工程,需要的混凝土配合比多達數百種,不同的原材料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溫度變化,不同的溫度變化,又會引起不同的應力變化,產生混凝土裂縫,嚴重時會影響大壩的安全。只有生產7攝氏度低溫的混凝土,才能保證大壩的混凝土澆筑質量。三峽地區夏季溫度偏高,晝夜溫差大,不利于低溫混凝土的生產。如何生產出適應大壩的低溫混凝土呢?國內水電施工企業都沒有從事這項工程的經驗,在國外也沒有成功的先例。這道難題擺在了98.7高程拌和項目部面前。
曾經擔任98.7高程拌和項目部經理、如今調任水電七局六分局局長的曾倩彬,是破解這道難題的“主攻手”。回想在冷冰冰的低溫世界里度過“激情燃燒”的那段歲月,他仍激動不已。
生產7攝氏度低溫混凝土的難點是骨料的冷卻。傳統水冷工藝存在的致命弱點是骨料溫度不能降到0攝氏度以下,否則就會被凍成團兒———即“凍倉”。骨料溫度降不下來,混凝土出機口溫度咋降低?水上面的文章無法做了,那就換一種介質,換什么?大伙狠了勁地琢磨。
對了,風!以風作為介質進行骨料冷卻,沒有比這更簡單、更廉價的。一次風冷效果不夠好,那就來個兩次。方向對了頭,一幫“發燒友”就跟風冷較上了真。
從《制冷原理》開始,《流體力學》、《熱力學》、《熱力傳導》等有關制冷的書,凡是能夠找到的,大伙都拿過來一本一本地啃……
大伙以冰庫為家,在里面一蹲就是三四個小時。外面零上30多攝氏度,里面零下十幾攝氏度。人一進去,心就和溫度計里的紅線一樣嗖嗖下沉。當別人在發降溫用品時,發到他們手上的卻是棉大衣。
筆記本漸漸地摞到了半人高,密密麻麻記滿了各類數據,寫滿了各類故障及其處理方法。
1996年5月27日,第一罐7攝氏度混凝土在眾人關切的目光中緩緩出機,國內首創的二次風冷新工藝得到了我國14名資深水電專家的肯定,并在三峽后續拌和系統和其它電站建設中陸續推廣應用。
1999年,在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筑高峰期,國內拌和系統第一個成熟的車輛調度自動控制系統又在98.7高程拌和項目部誕生。它減少了運輸混凝土車輛待料的時間,實現了調度工作智能化,提高了系統混凝土均衡生產。項目部混凝土月產量也由原來的5.6萬立方米突飛猛進,直達14萬立方米,超過了原設計系統最高月產量13萬立方米的生產強度。
8年來,98.7高程拌和項目部混凝土出機口差錯率低于萬分之三,混凝土出廠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97%。兩院院士、90歲高齡的水電專家張光斗在登上拌和樓后,由衷地發出感慨:“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水準!”
三七八聯營總公司98.7高程拌和項目部
三七八聯營總公司是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第七工程局、第八工程局在三峽工程建設中組成的聯合體。98.7高程拌和項目部人員主要來自第七工程局,高峰期員工為300人,主要承擔三峽工程通航建筑物永久船閘混凝土生產任務,以及臨時船閘、升船機、下游引航道、左非溢流壩段等施工混凝土生產。該拌和系統自1995年投產。項目部還先后中標三峽工程98.7高程混凝土拌和系統的建安、運行管理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壩河口35KV變電所工程;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六閘首部分混凝土澆筑工程等。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