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自密實混凝土
海貝和硬化混凝土的化學組成很相似,都含有大量的碳酸鈣。但是,兩者的差別在于,海貝碳酸鈣原子網狀結構的排列很精密,形成縱橫交錯有序的原子結構,使其具有堅硬性和很高的抗拉強度。換句話說,其納米級的結構形式與硬化混凝土是不同的。如果一種結構材料在其原子層的構成時利用納米技術,就能改善該材料的性能。
聚合物基超塑化劑
最近,德固賽公司就是根據這些技術,在應用于混凝土的聚合物型外加劑領域,取得了許多最新的進展。舉例來說,目前德固賽公司已研制出應用于預制混凝土的新型聚合物基超塑化劑。這些聚合物的形態或“分子結構”能控制水化機理,而且還可以給水泥提供更多的自由表面進行水化。因此,提高了混凝土的早期強度發展。現已證明實,利用這類技術,可以使目前的混凝土產業有能力為最終用戶,定制具有各種特殊(具體)性能要求的混凝土。另一種新一代的超塑化劑已被證實能成功地用于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其潛在的優點包括:提高預拌混凝土供貨運輸半徑,更快速的運輸車裝/卸料和運抵工地現場的周轉時間,使預拌混凝土退貨風險更小,并且使合理采用低水灰比的高稠度混凝土拌合物的設計更經濟。
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已被定義為:“一種為預期結構的應用,而專門選擇其組分和配合比,使其具有特別合理性能的混凝土。”比如,在進行42層高的高層建筑施工時,特別重要的要求是高早強。自爬升跳模施工工藝要求12小時后,混凝土的強度達到15MPa,以適應4天一層的施工周期。此外,還要求能把混凝土泵送到最高樓層,而坍落度損失又最小。
規定采用C60混凝土,實際記錄達到的混凝土強度超過100MPa。配制滿足這些要求的混凝土是采用了一種新一代的超塑化劑。
倫敦的一家主要預拌混凝土公司還為維修飛機場道路、出租車車道、停機坪和站臺提供早期強度更高的混凝土。所設計的混凝土拌合物在澆筑4小時后,其強度就要達到20PMa。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在夜間進行維修,而第二天一早,混凝土地坪就能承受高達400t的荷載。供貨時,坍落度在25-100mm范圍內的拌合物,還必須適應冬夏季夜間的溫度變化,28天強度高達70MPa。
一種混凝土結構的使用壽命已成為日益重要的性能要求。公共建筑使用壽命超過100年已很普通,主要橋梁的使用壽命為120年,通常會外露在侵蝕性環境中的隧道內壁的使用壽命也為120年。目前,合理的混凝土拌合物設計已能使采用低水灰比混凝土的保護層獲得相當好的密實效果,從而提高了處于外露侵蝕介質條件下混凝土保護層的抗滲透性能。
在英國肯特郡,有一座1.25 公里預應力橋梁暴露在半海洋環境中。上部結構混凝土的強度規定采用C50,用于懸臂梁和橋臺板的混凝土強度為C60。用于平衡懸臂的混凝土需垂直泵送50米,水平泵送100米,而且澆筑部位的鋼筋密布。為了滿足7天的施工周期,要求該混凝土在澆筑后24-36小時內強度達到34MPa,以適應預應力施工要求。在配制該混凝土拌合物時,也采用了一種新一代的超塑化劑,成功滿足了傳統混凝土一些不能兼容的性能,諸如:高工作性、初緩凝和高早強。
英國倫敦和泰晤士河CTRL隧道采用的預制混凝土管片,其設計的使用壽命為120年,并且能承受侵蝕性的土質條件。整個工程共要生產160,000塊管片。生產工期之短,預制工藝之復雜,在全球屈指可數。每周要生產高達300環預制混凝土管片。為了滿足設計壽命的規定,混凝土要達到很低滲透性的耐久性要求,混凝土28天平均強度為70MPa。隨著齡期的增長,混凝土的實際最終強度高達90-100MPa。
自密實混凝土
自密實混凝土無需任何振動密實,就能完全灌滿模板,且沒有明顯的離析和泌水。自密實混凝土無需任何機械作用,諸如插入式振動器或外掛式模板振動器,就能使混凝土密實。經合理設計的自密實混凝土,能流過密布的鋼筋,且不阻塞。目前,隨著通過合理選材和現代化的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設計,已能成功生產低水灰比混凝土拌合物。高早強的高強自密實混凝土已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目前,生產結構預制構件的成本已可大幅下降。比如使用自密實混凝土,滿足12-18小時時,目標脫模強度達到45MPa。進行預應力混凝土生產已無需輔助加熱養護,從而降低了對能源的要求。目前,試驗性的混凝土已能無需加熱,就可在18小時后,強度達到70MPa。由于這一優點,估計英國大多數預制混凝土廠商都已采用自密實混凝土。但是,與某些國家相比,自密實混凝土在英國的使用比例還比較低。在荷蘭,大約75%的預制混凝土產生已采用自密實混凝土。高層建筑使用高強自密實混凝土的勢頭也很強勁,比如菲律賓的伊頓塔假日旅館,已澆筑了強度高達105MPa的自密實混凝土立柱和剪力墻。該71層結構已于2004年竣工,是菲律賓最高的建筑。
結論
目前,隨著混凝土拌合物設計和外加劑技術的進展,已使新拌(濕)混凝土的性能范圍大幅度增長,諸如自密實混凝土所顯示的有關工作性、稠度保持和可澆筑性保持。高性能混凝土的結構承受能力也大幅度增加,特別是高早強和高最終強度。這些技術創新,也提高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