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超越夢想的飛躍
出上海市區,走完32.5公里長的中國第一跨海大橋東海大橋,一座如飛鳥掠于萬頃海濤之上的世界集裝箱大港便出現在眼前。而3年多前,這里還是個孤懸于茫茫外海的彈丸小島,沒有淡水、沒有電力。
作為世界上惟一建在外海島嶼上的離岸式集裝箱碼頭,洋山港有著太多的資本來承受世界矚目:但見嶙峋的礁石外圍,“造”出來的1600米碼頭岸線5個集裝箱泊位一字排開,遠洋貨輪穿梭往來,挖泥船、起吊機作業正忙。
光榮在這里生長,夢想從這里起航———洋山港,正揚帆!
洋山一期:連創新紀錄,比肩世界大港
杭州灣內、長江口外,上海蘆潮港的東南,洋山深水港雄姿勃發。高大的超巴拿馬型橋吊聳立在碼頭上。負責洋山港一期運營的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工圣說,洋山港一期泊位從去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以來,完全按成熟的碼頭進行作業和管理,連創船時量、臺時量的最高紀錄。
歷經臺風、雨雪、迷霧、強冷空氣襲擊,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經受住了考驗。自12月10日至2月6日,洋山港共有400多艘次船舶靠泊,其中大型集裝箱船130多艘次,最大的船舶為8500個標準箱位,共裝卸37萬多標準箱。
1月26日,法國達飛公司的“達飛·奧賽羅”號抵達洋山港,船方要求趕船期,盛東公司用20小時就將原本需要兩天兩夜才能卸完的這艘集裝箱船做完,卸下4300個集裝箱,創下了單船小時卸箱量和每臺橋吊小時卸箱量的最高紀錄。1月29日,正逢大年初一,洋山港再創紀錄,晝夜作業量達13358箱。
洋山深水港建設指揮部港口分指揮部指揮歸墨說,今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吞吐量破300萬箱沒有問題,連同上海港現有的泊位能力,全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可望達2100萬箱,接近位居世界排位第一、第二的新加坡和香港。此間有關人士評論,洋山深水港將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東亞地區港口中的競爭能力,擴大國際集裝箱的中轉規模,發揮上海的“龍頭”和核心作用,帶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
洋山開港的“突破性”意義
一位港口建設專家說,洋山港的建設石破天驚。突破不僅體現于技術創新、機制創新,還有可貴的精神傳承與再造。
小洋山,遠離陸地逾30公里,風大浪高,水流湍急。國際港口協會會長、原鹿特丹港港務局長皮特·斯特魯伊斯前后3次來到洋山港,他感嘆:我走過世界上所有的大港,也見過一些建在海島的港口,但像依托洋山這樣的孤島,在離大陸如此遠的地方,建規模如此大的現代化港口,殊為罕見。
洋山港工程建設指揮部港口分指揮部指揮歸墨說,洋山深水港區是世界上惟一建在外海島嶼上的離岸式集裝箱碼頭,從深海里“造”出135萬平方米(相當于20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海拔7米的新大陸,已是史無前例的工程;要在最深達39米的海底打樁,不僅在我國建港史上未曾經歷,也是世界級難題。洋山港的建設者們創造性地使用“斜頂樁板樁承臺結構”,成功地筑起一道密排的樁墻,形成洋山港堅固的駁岸。為了實現打樁的快速定位,他們獨創了一套“海上GPS打樁定位系統”,用7顆衛星定位一根樁,最大誤差僅為1厘米,開創了多項國內施工新工藝。開港之前,當馬士基公司一艘超巴拿馬型的9000箱位集裝箱船“克萊門勒”試靠時,碼頭的橡膠護舷變形僅為厘米級,船方嘖嘖稱奇。
如長虹飛臥于陸地與小洋山之間的東海大橋是我國首座外海跨海大橋,也是我國首次將設計基準期定為100年的大橋。作為洋山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海大橋從打下第一根樁到全線貫通,僅用了35個月,創造了眾多“第一”:國際上首次使用鋼—混凝土疊合式梁,首次采用20米深水實施軟體排鋪施工方式,創造日吹填量15萬立方米的最高紀錄……大橋工程進行了20多項科研試驗,已獲得和正在申請的技術專利達40多項。國際橋梁協會主席齋騰參觀東海大橋時,原計劃用40分鐘,結果看了3個小時還流連忘返。面對眼前的“海中奇跡”,他發出“世界造橋技術要看中國”的由衷贊嘆。
寶劍鋒從磨礪出。洋山港從前期論證到竣工開港歷經10年,7000多名科研人員展開了20項全新的科研專題研究,完成的專題研究足可以裝滿一個標準集裝箱。洋山深水港工程迄今已有50多項技術成果申請專利,隨著后續工程的展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從無到有在創造,于驚濤間見精神:“不辱使命的負責精神、勇挑重擔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獻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的大局精神”———這五種精神正是洋山港建設所凸顯的精神傳承和在新時期創造的寶貴財富。夏季臺風中,直徑1.2米的鋼管樁被海浪攔腰折斷;冬季海風里,6噸重的大石塊被海浪從堤壩的這邊打到那邊。海上施工,風吹,浪打,日曬,雨淋;島上所有物資、人員進出都靠船運,遇到惡劣天氣,船舶停航,吃飯喝水都難。淡水有限,幾天不洗澡是常有的事。
正是在這種精神和信念的支撐下,洋山港一期歷經6年論證、3年半建設,終于創造了令世界港口界矚目的奇跡。上海市一位人大代表說,技術之外,洋山港的突破意義即在于它鐫刻了一座民族與時代的精神豐碑。
洋山港還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內首個保稅港區。結合港口的物流功能和保稅區的特殊政策,洋山保稅港區實行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港區的“三區合一”。上海海關人士介紹,保稅港是借鑒世界上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的先進經驗,優化整合我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政策優勢,提出的一個世界一流的保稅港構想。它具有貨物進出自由、貿易自由、外匯兌換自由和人員進出自由的特性,國家對這一特定區域在關稅、財政、貿易等方面給予特殊的政策。
經濟界人士認為,保稅港將成為國內外經濟接軌的場所,對于推動長三角、長江流域及全國的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出口加工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保稅港的機制創新不僅將進一步增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競爭力,還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為了國際航運樞紐港的夢想
在天空與大海的蔚藍里,有多少夢想就有多少追求。
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上海,必須有國際航運中心相匹配。
從世界范圍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船舶的大型化趨勢,要求港口有深水港。東亞是世界經濟活躍的地區,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航運業也步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僅東北亞地區已建和在建的集裝箱泊位就有40多個,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同時,一些亞洲城市紛紛加快了角逐航運中心的進程。
韓國釜山提出了建設“21世紀環太平洋中心城市港”的目標,將在2011年前建33個集裝箱泊位,達1500萬標準箱的吞吐量。經英國倫敦的咨詢專家預計,位居世界集裝箱第一大港位置的新加坡2005年的集裝箱吞吐量達2300萬標準箱。
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集裝箱的生成量持續攀升,成為周邊港口爭奪的貨源。雖然在經濟的推動下,上海港的吞吐量不斷攀升———2005年全港的貨物吞吐量已達4.43億噸,首次超過新加坡港,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達1808.4萬標準箱,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沒有深水大港一直是上海港發展的瓶頸,大量的集裝箱貨源需要到周邊港口去中轉。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就運籌帷幄,提出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1995年上海將深水港列為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經過近6年的大量細致、周密的論證和準備,在2001年,洋山港水港區被正式列入經國務院批準的《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在洋山港一期去年12月開港后,洋山港的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二期工程碼頭岸線總長1400米,陸域面積約70萬平方米,將建設4個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為250萬標準箱。預計于2006年底建成。洋山港二期工程項目竣工后將采取合資經營的模式。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和記黃埔、A.P.穆勒·馬士基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中國海運集團等5家中外港航巨頭共同投資設立合資經營公司,參與洋山港二期的投資經營。
根據規劃,到2012年,在北港區小洋山一側,可形成11公里的深水岸線,布置近30個泊位,年集裝箱吞吐能力達1500萬個標準箱以上。洋山深水港建成和投入運營,將大大提升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
上海市市長韓正說,等洋山港四期全部建成后,上海港的吞吐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將得到巨大的提升,將成為全球航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