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市場并購重組春潮涌動
新年已至,隨著世界頭號水泥巨頭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水泥板塊二級市場熱度也悄然升溫。
在經受了一年多宏觀調控的嚴寒后,水泥行業是否迎來生機盎然的第二春呢?從產銷形勢看 ,2006年上半年全行業恐難走出低谷,但企業間兼并重組加速,無疑為行業帶來陣陣春潮涌動。
行業運行在低谷
過山車啥滋味?水泥業感受最強烈。作為直接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的“溫度計”,隨著宏觀政策抑制住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水泥業從2002年延續至2004年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今年一季度全行業虧損3.4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了111.3%;5月扭虧為盈后,二季度累計利潤為17.6億元,同比下降76.53%;三季度利潤達到35.18億元,同比下降66.4%。預計全年水泥工業實現利潤60~65億元,比去年下降54%左右。
細究利潤總額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成本高企和價格下降是水泥行業最切膚之痛。作為能源消耗大戶,煤、電漲價和油、運緊張都直接傳導到水泥的生產成本上;但漲價的價格傳導機制到水泥就嘎然而止。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介紹,今年水泥主流品種均價在250~260元/噸左右,年降幅在20%左右。原因是需求趨緩而新增產能不斷釋放。
近年來,新型干法產能增長迅猛,落后生產工藝未能及時淘汰,造成新增產能難以消化,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企業為維持市場占有率,紛紛舉起降價大旗。兩頭受壓,水泥行業因此好景不再。
從明年看,新增的巨大產能還在連續投入生產,需求增長跟不上產能擴張的腳步。2004年,新增產能1.3億噸,2005年約為8000萬~9000萬噸。盡管水泥業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已經明顯放緩,但2006年產能的慣性增長大約也有5000萬~6000萬噸。而2004年市場需求為9.7億噸,2005年約為10.5億噸,2006年預計為11億噸。
一個好的可能是,隨著地方政府改善投資環境,環保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污染嚴重、技術落后的立窯淘汰力度將加強,為新產能騰出空間。而“十一五”規劃從明年開始實施,一些新項目已開始啟動。雖然具體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難以確定,但總會為水泥行業帶來希望。
此外,水泥行業的確萌動著行業復蘇跡象。一是水泥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出現了觸底回升的趨勢。二季度水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環比分別提升55.42%和83.30%,三季度也小幅增長0.79%和3.59%。二是主要成本構成的價格出現了滯漲,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水泥行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但可以確定的是,明年宏觀經濟仍處于調整期,在此大背景下,即便水泥行業盈利能力有所恢復,但不會再現兩年前經濟上漲周期時的紅火。
并購春潮涌動
在我國經濟產能過剩流行病下,掩蓋的是水泥產業集中度過低的痼疾。
數字水泥網總裁劉作毅說起來幾乎痛心疾首,“為什么同樣受宏觀調控影響,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其銷售利潤和總體的經濟效益均遠高于同一個時間段的水泥行業?原因是產業集中度和制衡價格的能力比水泥行業要好。為什么在燃料動力、水泥、建筑與房地產這三個領域中,煤炭業成為暴發戶,建筑與房地產業毫不受損,只是水泥產業完完全全地吞下了燃料漲價的苦果?水泥業不但沒能把燃料漲價對產品價值的影響傳遞到下游產業中去,建筑房地產業反而又將清欠民工工資的資金包袱轉嫁過來,使水泥行業應付賬款進一步增長?根本原因是企業數量過多、規模過小和過度分散而導致的無序競爭。”
目前,我國的水泥企業持有生產許可證的共有7000多家,年生產規模平均只有十幾萬噸,此外還有一批數目不詳的無證非法生產企業。整個行業也好,龍頭企業也好,都無法左右水泥的產量,更無法制衡水泥的價格。價格戰成了企業血拼市場占有率的最有效的手段。
據了解,包括水泥在內的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命題已經得到國務院的重視,國家發改委也在醞釀相應的政策。孔祥忠認為,水泥企業發展受到銷售運輸半徑的影響,因而水泥業的結構調整不大可能像鋼鐵業那樣,由政府來推動企業間的兼并重組,更應由市場主導。他估計,相關的扶持政策可望在明年初出臺,為水泥業打破痼疾創造時間條件。
事實上,市場之手已經在顯露作用。
與國內企業逐步展開的小規模并購重組相比,外資收購開疆拓土的并購都是大手筆。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與瑞安建業的合并,一舉進入中國水泥行業前三強,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區水泥市場,一舉成為西南地區水泥業的領軍集團;豪西蒙入股華新水泥、并擬參與河南省水泥行業整合;海德堡主打西北市場;摩根士丹利添惠亞洲投資有限公司將聯合鼎暉中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5000萬美元,并購山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30%的股份。在國內企業資金緊張之際,外資覬覦多年的愿望變得容易實現。
無論如何,并購重組既是結構調整的要求,又是結構調整的結果,而且是我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大勢所趨。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