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呼喚自主品牌
盡管自主品牌成長迅速,但據國家質檢總局披露:我國有近200種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還不到1/10,大多數仍是替別人“貼牌”生產。由于自主創新不夠、缺乏核心技術支撐,我們仍然缺乏叫得響、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
今年,我國企業不再一味求大求強,而是把重心轉向自主創新。
從中國名牌評價到世界名牌評價,政府對自主品牌的重視和期望可見一斑。如今一個公認的說法是,企業不做品牌可以生存,但是不能發展。要發展,就必須做品牌,就要做國際化品牌。因此,創建自主品牌,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發展投資,為今后的成功打好基礎。
幾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通過學習與模仿,模仿與創新,在培養技能嫻熟的各類設計人員時,不斷積累提煉“自己”的經驗。足夠的經驗已經能制造出價格很便宜、并且可以與國際工程機械相媲美的產品。但是面對國際工程機械跨國公司的步步緊逼,中國工程機械并沒有徹底擺脫隨時可能被“吞并”的窘境。
問題出在品牌上
這幾年,在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呈現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國內同行卻仍在產品同質化、低水平價格戰競爭上糾纏不清。在2003年工程機械行業最火爆時,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品牌問題,或者說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品牌的打造。在市場高速增長、群雄紛爭的局勢下,國內整機廠對市場推廣出手都很大方,但企業的宣傳重點是在產品而不是在品牌上。而外資則利用其品牌優勢在工程機械的高端市場上賺得缽滿盆滿,并把手伸向中低端市場。事實證明,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最終會落到品牌上。
柳工正是在市場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品牌對工程機械行業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有意識地以品牌為目標,醞釀把柳工打造成中國的工程機械第一品牌,并探索如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經過幾十年的打拼,出現了不少令國人為之自豪的民族自主品牌,工程機械行業就有徐工、柳工、廈工、三一等品牌進入了今年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之列。民族品牌生于本土,經受了激烈市場競爭的洗禮,具有獨特的價值和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當前仍然是我們向世界知名品牌叫板的本錢。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是要把他們做大做強,同時還要通過他們來帶動更多的企業發展,形成更多的優勢企業,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