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cim獲獎作品全球巡展亞太區于同濟大學開幕
Holcim基金會和同濟大學將聯合舉辦首屆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筑大賽獲獎作品全球巡展的亞太區展覽,11月25日至12月10日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地下展廳展出。展覽將展出亞太區的的金獎、銀獎和銅獎作品,以及紀念獎和鼓勵獎等多項獲獎作品,并免費向公眾開放。
在首屆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筑大賽亞太賽區的評選中,中國的設計師獲得了包括亞太賽區金獎以及兩項紀念獎、兩項鼓勵獎的優異成績,占亞太賽區總獎項的三分之一強。本次大賽的評委,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上海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教授表示,中國多項設計獲獎顯示了可持續建筑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和良好前景。同濟大學作為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筑大獎賽的亞太區合作大學,和Holcim基金會一樣,愿意在未來為可持續發展和建設進行更好的協作和努力。
獲得亞太區金獎的方案“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設計”,是關于城鄉結合部風土歷史環境命運及其城市化方式的規劃設計,也是同濟大學常青研究室完成的“錢塘古鎮保護與再生設計系列”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氏聚落有近900年的歷史,位于杭州錢塘江南岸的長河鎮中心地段。該方案的核心是在結構性保護,即在保存原有環境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前提下,進行聚落的再生設計。如與水鄉環境相呼應的道路系統,順應道路系統的房屋組群布局、肌理、尺度和朝向,以及具有象征意味和心理暗示作用的風習講究等,都是保存原有生態系統的重要對象。這樣的城郊古鎮聚落在我國大城市周邊比比皆是,因而這個案例對我國城鄉保護與改造具有普遍探討意義,在城市歷史和文化風貌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典型實驗價值。
為配合展覽開幕,11月25日下午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舉行小型可持續發展報告會。在報告會上演講的專家包括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ETH)環境與工程學院院長Hans Rudolf Schalcher教授以及建筑學院Marc Angelil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教授等,他們將探討當代可持續建筑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同時來自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和上海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的多位首屆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筑大賽獲獎者將介紹他們的獲獎方案。
可持續發展和建造,是當前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急迫問題。本次展覽的開幕以及對于小型可持續發展報告會,對于推進Holcim基金會致力的可持續建造的宗旨,讓大眾了解和增進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瑞士著名企業設立的Holcim基金會于2003年成立,至今已舉辦了世界可持續建筑論壇并舉辦了2005年首屆Holcim全球可持續建筑大賽,鼓勵世界優秀的建筑師、規劃師和工程師參賽。在全世界五大區分別和五所世界著名大學的建筑學院合作設立評選委員會,評選出各大區的一二三等獎項,并在各大區獲獎項目的基礎上,甄選全球一二三等獎。所有獲獎項目獎金總額達200萬美元。亞太區獎項的評審工作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組織進行。6月30日到7月1日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進行了亞太區評審,并于9月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頒發了亞太區獎項。全球獎項的宣布和頒獎將于2006年6月在泰國進行。2007年3月還將在同濟大學舉行第二屆Holcim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將匯聚全球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學術研究與應用研討的著名建筑師和專家學者,并成為該領域的一次全球性盛會。
Holcim基金會是由瑞士Holcim 有限公司支持的獨立機構。Holcim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預拌混凝土(碎石和沙子)、混凝土以及施工相關服務的供應商之一。它在70 多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和合資公司。
Holcim 全球大獎賽參賽項目(按國家排序)
阿根廷:“Verde Sobre Gris - Cubiertas Verdes”,布宜諾斯艾利斯。 一個針對公共政策的概念性項目,用于推動在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市為現有房屋大規模采用屋頂花園(綠色屋頂)設計。
巴西:“Escola Mínima-Energia”,里約熱內盧。一個用于學校建筑的小型能源設計項目,包括自然通風裝置、能夠防御太陽直接輻射的自然照明裝置以及屋頂花園。
加拿大:“減少材料耗費:高效的織物成形混凝土 (Material Reduction: Efficient Fabric-Formed Concrete)”。項目展示了使用柔軟的織物取代傳統的堅硬模具,來生產混凝土元件。
加拿大:“讓 Benny Farm 的基礎設施煥發綠色生機 (Gre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at Benny Farm)”,蒙特利爾。市區、風景與建筑項目,用于實現蒙特利爾市四處相鄰地產的 187 處居所的可持續建筑與創新。
中國:“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設計(Design for a Clan Settlement\s Regeneration)”,杭州。該項目為調整和復興現有城市居所提供了一個無需大規模拆除或重建的創新方案。
德國:“主車站 (Main Station)”,斯圖加特。該項目將火車站置于地下,利用原來的土地資源創建一個新市區,涵蓋了結構和風景方面的考慮。
意大利:“水動力――Mulini Valley 的復興戰略 (Waterpower – Renewal Strategy for the Mulini Valley)”,阿瑪菲附近。 該項目使用水作為主題來保護遺跡建筑,同時在現有建筑和新建筑間實現美學平衡。
日本:“航天服-建筑革新(Air Suit – Housing Renovation)”,廣島。通過制造“航天服”實現市區住所革新。這一“航天服”可用做新的外部材料,以改善經濟和生態效應。
摩洛哥:“Équipements Socio-économiques dans un Douar de Montagne”,Tamtarga。一個位于摩洛哥山村的社區活動中心,使用本地材料和建筑技術構建而成。
菲律賓:“可加速珊瑚礁生長恢復的水下混凝土構件項目 (Concrete Substrates for Accelerated Coral Restoration)”。利用預先鑄造的混凝土構件,使用增量基礎設施改善海洋環境。
南非:“旅行車營地升級 (Caravan Site Upgrade)”,Nieuwoudtville。基于生態系統角度的設計,用于在生態問題敏感地區升級現有旅行車營地的設施。
南非:“Tsoga 環境中心與本地可持續性催化劑 (Tsoga Environmental Center and Local Sustainability Catalyst)”,開普敦。該項目旨在通過展示環保建筑設計實現可持續生計。
西班牙:“都市集會中心 (Metropol Parasol)”,塞維里亞。改造傳統城市廣場,融合文化與商業要素,打造一個綜合公共中心。
美國:“全新可持續加州科學院建筑設計 (New Sustainabl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舊金山。該項目綜合考慮了可持續性和建筑方面的因素,并將其納入大型公共建筑之中。
委內瑞拉:“Proyecto Integral Habilitación Fisica San Rafael-Unido”,加拉加斯。城市改進項目,范圍包括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的一個簡易房屋聚集城區。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