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湖南省關于促進開發園區發展的調研報告

      湖南省開發園區為湖南的改革開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已成為所在區域的重要經濟增長極,現階段又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為了促進開發園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廳組成課題組,于近期對長沙、株洲等6市和上海、合肥等沿海和中部地區城市開發區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情況表明:我省開發園區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三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承接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和產業轉移、沿海梯度推移,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潛力;同時,也存在著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應采取有力措施,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功能、改善環境,增強發展動力,切實把園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發展現狀及特點

  湖南省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始興辦開發區,經過十多年發展、整頓,到現在,全省共有各類開發園區228個,其中國務院批準的3個,省政府批準的80個,市、州、縣政府批準的118個,國務院、省政府和市州政府所屬部門批準的27個。經清理整頓后,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共保留99個,其中國家級3個,即長沙、株洲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開發園區69個,省以下27個。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開發園區作為我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三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對全省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

  經濟實力快速增長。2004年,全省3個國家級開發區實現GDP30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8.43%,比全省高16.43個百分點,占全省總量的5.39%。完成工業增加值216.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17%,比全省高7.27個百分點,占全省總量的12.16%。完成稅收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2.36%,占全省總量的8.85%。從某種程度上說,3個國家級開發區已建成面積27平方公里,占全省城鎮面積1.67%的土地,創造了全省5.39%的GDP,對全省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2004年,全省3家國家級開發區出口7.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4.76%,占全省的24.25%;進口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05%,占全省的32.49%。實際利用外資1.46億美元、省外境內資金18.66億元,分別占全省比重的10.32%、3.66%。到2004年底,3家國家級開發區共有外商投資工業企業126家,占全省外商投資企業的8.12%,其中進入我省世界500強的32家工業企業有13家分布在3個國家級開發區。今年,我省郴州出口加工區已獲批準興建,長沙霞凝物流保稅中心也在興建。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長沙經開區、湘潭高開區、瀏陽生物醫藥工業園等一批園區都成為當地最活躍、發展最快的區域。

  (二)已初顯高新技術孵化區和產業聚集區特征

  一批開發園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并在園區內居于優先發展地位。3家國家級開發區有高新技術企業69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0.94億元,占開發區總量的60.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7億美元,占開發區出口總量的89.2%;共孵化了288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企業(產品)。產業集聚效應初顯。開發區的“洼地效應”帶形成了不少產業集群雛形。如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以三一重工為龍頭的混凝土輸送、隧道巖石挖掘機、起重提升機等重型機械產業;以長豐獵豹等企業為龍頭的大客車、貨車、吉普車等汽車制造產業群;以LG飛利浦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群。長沙高新區形成了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和高科技食品加工等五大產業群;株洲高新區形成了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和能源環保三大產業群。還有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專業化園區,如瀏陽生物醫藥工業園、望城臺商投資區、邵陽民營經濟開發試驗區等園區,也產生了一定的集聚效應。

  (三)已成為城鎮化的延伸和拓展區

  開發園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工業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改變了荒郊野村的舊面貌。全省各級開發園區大多依托老城區建設,堅持城市建設與產業興區并舉,在所在區域的城鎮化建設中起到了主體作用。如長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陽高新、懷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鳳凰園、岳陽城陵磯、郴州經濟開發區等已成為所在城市的最具現代化的產業新區;邵東、嘉禾、平江、石門、汨羅、耒陽等一批縣(區)市辦開發園區的規模已接近甚至超過老縣城。開發園區的迅速崛起,為加速我省城鎮化,引導非農人口轉移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已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區

  許多開發園區把體制創新作為發展的動力和保障,采取了“管委會”的“準政府”管理模式,成功的實踐了“小政府、多功能、大社會”的管理理念,保持了精簡高效的運轉。絕大多數開發園區積極打造“服務型政府”,率先推進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等,較早形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政企關系。此外,還在依法行政、投融資體制、滾動集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土地有償出讓、引進人才機制、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南省開發園區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比較存在較大差距,園區本身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發展上存在差距,經濟拉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發展規模上存在較大差距。湖南省排列前茅的長沙經開區,2004年實現GDP102.32億元,占全市9.23%,工業總產值217.88億元,占21.66%,財政收入13.32億元,占6.56%。而天律開發區:2004年實現GDP525億元,占全市的18.5%;工業總產值1820億元,占33.5%;財政收入89.8億元,占17.9%。經濟拉動能力上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長沙經開區累計實現GDP283.95億元,工業總產值537.8億元,出口總額7.12億美元。從增長速度來看,每增長1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GDP只0.3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1.4個百分點、出口總額0.6個百分點。而天津開發區每增長1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GDP近2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超過3個百分點、出口總額超過5個百分點。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長沙經開區2004年經濟強度(建成區每平方公里產出生產總值)14.01億元,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3年18.8億元。

  (二)引進外資不力,外向化程度亟待提高

  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利用外資規模小。2004年,長沙兩個國家級開發園區實際利用外資1.15億美元,占全市引進外資的22.97%,株洲高開區實際利用外資0.31億美元,占全市引進外資的24.4%,而天津市經開區則達38.7%,安徽省合肥市兩個國家級開發區達52%,蕪湖經開區達58.5%。大項目少。至2004年底止,進入三個園區的世界500強只13家,而合肥兩個園區就進入了27家。研發中心進入少。我省僅1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進入。外資進入我省園區緩慢的原因很多,其中與園區招商引資措施不力和對引進外資積極性不高有關。

  (三)無序競爭較為突出,整合資源勢在必行

  由于開發區熱,造成園區發展過多過濫的后遺癥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例如,有的市縣沿線幾十公里就有4個開發園區,各園區緊靠相連,相互達界,發展空間極為狹小。園區密集和重復發展,造成無序競爭,帶來突出問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用地上,集約化程度低、效益差;基礎設施投入上,消耗大,利用率低;管理上,并列機構多、人員多,效率低;產業發展上,規模小,同結構,配套能力低。抬高了招商引資成本。由于這些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相差無幾,特色不明,為了達到短期目的,各園區從求生存、求發展的本能出發,違背經濟規律,甚至不惜血本,推出優惠政策,都搞“兩免三減”,“三免三減”,有的還更為優惠。如有的市任意降低項目用地價格,將地價按低于成本價30-50%甚至更低出讓。有的市將企業應盡的納稅義務一優再優,稅收獎勵幅度超過了財政所得的50%。開發園區的盲目發展和無序競爭,嚴重抑制了各類園區開拓創新的動力,大大消耗了優勢園區的競爭實力。

  (四)產業聚集和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有待加快

  湖南省開發園區雖然有的已出現了產業集群雛形,但與沿海比較,這一特征并不明顯。產業鏈短,結點少。由于園區內企業主要是通過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入園的,在產業集群中明顯存在兩個不足。即外資企業大都來源于周邊國家的中小資本和華人資本,其項目也多屬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項目,其科技含量和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內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機械制造、有色金屬等方面的中低端和低層次的加工上,產業鏈短,結點少。空間聚集的多,內部關聯的少。園區企業之間,多數屬空間聚集而不是以其內在的機制和產業的關聯為基礎的組合,缺乏強烈的根植性,企業間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沒有建立,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產、學、研,生產、流通、服務的機構協同、協作的機制也不健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因此,園區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不強,技術、產品、信息、人才等溢出和帶動效應也不強。

  (五)體制性障礙日益突出,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開發園區體制性障礙,突出反映在職能授權大都不到位。根據省政府文件規定,開發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獨立行使同級經濟管理權限。由于這一授權法律地位不明確,造成其授予的權力與各相關職能部門相抵觸,導致一部分園區的管理回到過去的體制下。另一部分園區因授權不能到位,致使入區企業因規劃、報建審批環節過多、時限過長等,辦事效率低下,特別是有的職能部門維護開發區發展的服務意識不強,搞部門壟斷,對園區實行以罰代收、隨意檢查、交叉檢查等強制性行為,影響園區形象。

  (六)發展后勁不足,功能期待增強

  用地指標不足。土地資源緊缺,加強對土地的嚴格管理是非常正確的。但對于發展來勢好的開發園區,卻面臨著困惑。如長沙市經開區實際征用土地面積為14.3平方公里,到2000年底開發面積就已超過了國務院批準的12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圍,土地開發空間受限。又如長沙經開區、株洲高開區今年可供使用的土地約700畝和600畝。照常,歷年可供開發區自行使用的儲備土地都在1500畝以上。目前,隨著招商引資和改善環境等措施的落實,外資進入我省的來勢看好,在長沙、株洲等地的重點園區出現了“項目等地,排隊入園”的狀況。由于開發區用地采取“先有項目,后批土地”的管理辦法,使開發區用地的時間彈性大大減弱(因為一個項目從談成到報批再到有權開發所需時間都在半年到一年)。而市場又在不斷變化,很容易錯失良機。開發經費不足。長期以來,園區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主要來自財政和銀行,融資渠道不寬,導致開發經費不足。就是目前發展最好的長沙經開區,由于歷年來透支嚴重,資產負債率達74%;再加上稅收入庫增長不快,土地開發成本增加,財政壓力越來越大。人才素質有待提高。一方面,在開發區的發展過程中,區內有一大批文化低、素質差的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定居下來,成為開發區新增人口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開發區管理層面上,部分行政人員安于現狀,缺乏危機或工作動力,存在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引進和留住更難的狀況。

  三、發展思路與措施

  (一)把握發展方向,明確戰略定位

  湖南省經濟開發園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投資環境、管理體制、產業聚集、人才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優勢;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和產業轉移,沿海梯度推移,特別是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主要承接地和重要載體;已經成為湖南省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湖南省經濟開發園區,應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采取切實可行措施,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在全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更大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開發園區在制定區域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時,應作科學定位,科學規劃。在全省總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指導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既能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又能順應國際國內投資需求變化趨勢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明確組織定位、發展定位、產業定位、功能定位。株洲高新區提出用市場化理念,企業化運作,做工業發展商,把新區建設成為協作配套能力強、工業設施完善、物流組織便捷、售后服務滿意、政策服務高效的創業樂園的定位值得其他園區借鑒。全省園區定位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國家級開發區,應發展成為“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成為承接跨國公司的服務外包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以外資帶動內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區內帶動區外,充分發揮對長、株、潭地區乃至全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湘潭高新區、瀏陽生物醫藥園等區位優勢和功能優勢良好的園區,既要看齊國家級園區的部分功能,又要體現自身特色,提高吸收內外資質量,以發展現代制造業為主,突出發展高新技術,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省級開發園區,以吸收國內外中小企業為主要目標,培育壯大骨干企業,發展配套和關聯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縣市級的各類工業小區,重點承接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和行業特色,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辦成特色小區。

  (二)加快改革創新,再創發展新優勢

  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是開發園區獲得發展新契機和培植發展新優勢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許多優惠政策逐步喪失的情況下,體制和機制優勢已成為各開發園區吸引投資的最大優勢。開發園區應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1、深化管理機構改革

  開發園區充分借鑒國際和沿海特區發展經驗,采取“管委會”的“準政府”管理模式,引入“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理念,保持了精簡高效的運轉。現在全國發展快、效果好的開發園區幾乎都是采用這一管理模式。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我們應該堅持。為進一步確保管委會機構和職能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應進一步統一認識。明確開發區管理機構為所在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機構可以根據授權行使同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審批、經濟協調與管理以及社會管理職能,制訂所在地開發園區的具體發展方針、發展目標、行政管理體制、管理職能和促進其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包括國土、規劃、稅務、公安等部門在內的各職能部門都應以“授權委托,備案監督”的方式對開發區進行監管。并且充分下放已設置的機構權限,其中包括:國土分局的土地出讓合同鑒訂權、土地登記發證權以及土地執法監督權,人事代理權等,讓開發園區真正實行“封閉管理,獨立運行”。與此同時,開發園區還要借鑒青島市的經驗,精簡機構,設立中介組織,延伸政府服務職能,建立“小政府、大中介”、“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體制。

  2、創新投融資體制,探索基礎設施開發與管理新模式

  開發園區投入不足,缺乏發展后勁,是長期以來主要采取由政府或政府所屬公司投資與管理的單一模式所致,必須加快推進改革。要按照市場化、社會化、規范化原則,深化公共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也就是說,園區開發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機制,組建具有法人資格的園區開發經營實體,進行企業化運作。有條件的園區可以借鑒沿海引進外國工商界參與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的經驗,推動園區投融資體制改革。

  3、創新用人機制,優化人才結構

  開發園區的競爭最終還是人才的競爭,要不斷創新用人機制。要堅持“效率優先”原則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才自我發展和價值實現。建立健全鼓勵人才發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做到“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建立健全“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優勝劣汰機制和在職干部的任期制、轉崗交流制度。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實行聘任、聘用制,通過公開招考、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加大對金融、商貿、法律等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總之,要在制度上創造公平競爭的用人環境,公平考核的評價標準。

  (三)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增強外向帶動能力

  招商引資是開發園區實現經濟增強和外向帶動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中心任務。湖南省的開發園區要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大突破。

  1、積極開辟招商引資途徑

  園區招商引資要堅持外資與內資引進并重,生產性項目與研發性項目引進并重,龍頭項目、核心項目與配套項目引進并重。要結合自身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和近期招商規劃,主動招商。加大戰略投資者引進力度。當前,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推動力量,在進行新一輪全球布局中特別看重我國巨大且成長性好的市場、大量熟練勞動力和科技人才以及廣闊的經濟增長前景;我省又已進入后發優勢的顯現時期,開發園區應充分發揮好引資平臺作用。著重引進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引進世界500強,引進國內外實力強、技術好、規模大、著眼長遠利益的戰略投資者,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園區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力。抓好核心技術項目的招商。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同時,要重視對擁有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中小型生產企業的招商。在國際市場上,歐美國家一大批既有稱雄世界的獨特技術、又有良好品牌和信譽的中小企業,已有向我國尋求低成本、大市場發展傾向,湖南省園區應盡早開辟這一招商引資途徑。在國內,突出把引資與引智結合起來,抓住國內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科技成果亟待轉化的機會,運用科技成果孵化平臺優勢,吸引科技人員帶著成果入園。抓好生產服務項目招商。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已經延伸到服務業領域,跨國公司通過對外投資和跨境外包等方式向外轉移服務。國際服務業與貨物加工貿易不同,不存在運輸成本,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湖南省擁有土地、人力等資源低成本優勢。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開發區要抓住機遇,成為承接國際服務承包的重要基地。

  2、努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

  在繼續采用過去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的同時,努力創新。開展產業鏈招商。產業配套條件是決定招商引資成效的關鍵因素。開發園區應以主導產業為優勢,努力做好產業資源的規劃、整合、包裝,再有針對性招商。積極采用專業化招商。要針對招商對象,設立專門的投資促進人員和機構,實行專業化招商。在強化專業招商部門主力軍作用的同時,將非專業招商部門如城市建設、社會事務管理等部門的工作精力引導到招商引資的審批服務、政策研究、規劃協調和督促工作上來,為招商引資提供職能服務。利用中介組織招商。充分發揮各級招商部門、外貿部門、商會等專業機構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加強它們與前往國家相應機構的聯系,并對企業進行定期的實習、調研、考察,利用各種機會推介湖南。定期邀請招商國家和地區的各級商會、行業協會及其成員企業來湘增進了解。以商引商。以商引商是一種有效的招商引資方式。2005年上半年,湖南省增資擴股、“以商引商”的項目到位外資已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總數的35%,長沙、永州、郴州、湘潭等市的占比還要高,這種招商形式是用外資企業在我省興業的成功事實、親身體驗和配套發展的需要來吸引投資者的,有著很強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整招商引資的考核指標。改變過去用單一的以引資數量為考核目標作法,實行以到位外資、稅收、工業增加值、就業人數等綜合指標進行考核。

  (四)優化產業結構和升級,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開發園區,不但要吸引優勢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進入,要使園區本身從“政策園區”向“功能園區”轉變,即由聚集和培養優勢企業向創新和培養優勢集群轉化,形成一批特色鮮明、輻射面寬、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集聚區域和優勢產業集群。

  1、分類引導和培育

  培育戰略型產業集群。以LG飛利浦曙光、三一、長豐等企業為代表的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等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巨大的產業群為基礎,圍繞龍頭企業、名優產品和大型項目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配套能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強品牌培養;加快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促進優勢產業群向戰略型產業群發展。改造提升優勢產業集群。引導有色金屬、非有色金屬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制造業發展深加工、精加工,向產業中高端伸展,促進產業從低端集群向中高端集群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揮好科技成果孵化平臺優勢,用集群式創新理念,促進科學成果,在引進、開發、孵化過程中向集群式發展;高新區要形成以大學和研發機構為核心的知識集群和以某類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集群或研究與開發集群。當前重點培育具有一定基礎的新材料、醫藥等新興產業集群。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促進唐人神、加華牛業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業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發展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

  2、健全引導機制

  一是選擇具備條件的園區發展有資源優勢或區域優勢的產業群。學習廈門以產業鏈發展園區的方式,對園區的產業布局堅持以分工協作、本地結網形成產業群來安排項目,對新進區的企業明確以產業群為導向。二是在扶植部分園區時,將優惠政策逐步由原來的向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和產業傾斜,支持集群式發展。三是鼓勵以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或鼓勵其母體公司內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分離出來自辦公司,從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緊密分工與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四是突出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開發園區,引導形成高端集群。

  (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營造和諧發展環境

  開發園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追求速度、效益與質量的統一,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1、靠集約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開發要由外延式開發轉向集約式開發,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全面提高單位面積的項目投資密度和產出率。充分利用現有項目和資源,增資擴股,做到“零土地招商”;制定相應措施,鼓勵、倡導建多層樓廠房,嚴格限制單層廠房和綠化面積;加大土地置換力度,對超過規定時限、批而未用的項目進行清理、調整和收回。

  2、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經濟

  全面實施項目入區準入制度,提高項目入區門檻。入區項目必須符合產業帶動力強,高技術、高產出、低能耗、低污染的條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資源節約型的循環經濟增長模式,率先探索在資源運用、加工、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如引導制定能源、資源效率和最低技術標準,實施高消耗落后技術、工藝和產品的強制性淘汰制度等,形成自發式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3、積極營造和諧的人居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變單純的工業區規劃為城市新區規劃,完善現有道路網絡系統,推進水、電、氣、通信等全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為生活和生產服務的城市功能;外資企業較多的園區,學習上海浦東的作法,針對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員不斷增加的實際,建設如“外商居住小區”、“外商醫療保健中心”、“外商子女就讀學校”等服務機構和生活配套設施。

  4、完善失地農民保障體系

  開發園區要在鼓勵企業吸收失地農民,合理使用土地征用費等方面為失地農民提供生活保障;要通過建立公積金制度,為入區工作人員解決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探索建立面向區內所有居民和工作人員的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

  5、積極營造與國際接軌的服務環境

  首先,切實推進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加強對報建、立項、登記、核準、審批等各環節的清理,進一步解決好審批事項過多,審批手續煩瑣,辦事不透明等問題。第二,切實改善公共服務。努力提高職能部門的公共服務質量、效率和水平,為投資者和經營者提供全程服務和長期跟蹤服務,把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落到實處,不留盲點和空缺。第三,率先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做誠信示范區。各地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政策措施不因負責人的變更而改變;不提不負責任、不切實際的口號和承諾,做到一諾千金,以行踐諾,示信于民,取信于商;逐步推進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推進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評級制度,形成合理的失信約束懲罰機制。

  (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植力度

  實行特殊政策是開發園區特殊性和競爭優勢的核心體現。園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優惠政策支持。優惠政策應由原來向區域傾斜更多的向技術和產業傾斜。

  1、進一步明確管理體制。學習沿海省市的經驗,將園區的管理體制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建議省人民政府提請省人大制定并出臺《開發園區管理條例》,在現有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進一步明確“管委會”的職能,賦予開發區市、縣級經濟管理權限,進一步理清政府部門與開發區以“授權委托、備案監督”的監管關系,引導園區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

  2、在強調集約用地的同時,注重發揮土地要素對園區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招商引資靠土地,土地來源靠園區,園區應建立必要的土地儲備和科學用地機制。一是對發展前景好的重點園區,在制定和上報土地利用規劃時,應適度擴大規劃面積,適當增加用地指標和土地儲備周轉計劃;二是對世界500強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和發展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強、環境污染低的項目,供地面積應予放寬,土地轉讓價格給予優惠。

  3、加強對重點投資項目的產業引導。一是學習上海的作法,對外商投資研發中心、投資總部和高新技術產業給予更多減免稅,對其科研人員居留、出入境提供更方便條件,對員工培訓提供資助;對外商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的比例適當放寬。二是開發區所引進的符合國家鼓勵類的利用外資項目,凡達到一定規模、技術先進、對全省或當地經濟發展具有明顯帶動作用的,優先列入省或市(州)、縣(市)重點項目,予以安排和建設。列入省五年發展規劃、省新型工業化規劃的工業項目、各地新上工業項目以及老企業易地技改項目,凡適合在開發區建設的,都要向開發區集中。

  4、加強配套產業政策銜接。對跨國公司為其配套的內資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加大政策鼓勵力度;對發展中小配套企業的政策,部門之間應加強協調,做到政策目標一致;對大企業在科研、產品開發、產品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有利用促進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協作;對引導行業協會發育、發展、整合的政策要加大力度。

  5、完善配套服務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切實抓好重大項目的全程服務。凡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都實行全程代理、專人負責、跟蹤服務,由監察、商務部門聯合對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行政效能監察,依法依規推進工作。二是重視對園區的供電、生活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支持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配套設施建設,如擴大電網資源,確保重點企業用電盡可能減少因停電造成的生產損失。三是學習沿海發達地區,為吸引高素質人才落地創業,在戶口遷入、職稱評定、子女入學、買房定居和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給予優惠。四是加快培育和發展各類中介機構。加快建立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培育在項目策劃、市場分析、技術咨詢、設計包裝以及資本運作等方面的中介組織,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信息、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承擔更多的項目運作職能。

  6、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植力度。借鑒湖北省的作法,從2006年起,開發區的城市建設維護稅新增部分,留開發區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市(州)、縣(市、區)財政獲得的開發區工商稅收增量分成收入,每年安排一定的數量用于支持開發區加快建設和發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0 18:32: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竹溪县| 茌平县| 枝江市| 玉山县| 肇东市| 九龙坡区| 胶州市| 镇赉县| 阿城市| 沧源| 阿巴嘎旗| 花莲市| 密山市| 略阳县| 大邑县| 阳高县| 和林格尔县| 柳江县| 阜宁县| 正镶白旗| 淮滨县| 阳曲县| 腾冲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永胜县| 读书| 卫辉市| 米脂县| 孝义市| 永州市| 图们市| 乌兰县| 宣化县| 嵊州市| 长寿区| 毕节市| 津市市| 两当县| 金堂县|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