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中的幾個辯證關系
【摘 要】 本文對混凝土中存在的幾個服從自然辨證法一般規律的主要辯證關系, 如混凝土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物質經濟發展的關系, 混凝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以及在混凝土研究和生產中所遇到的辯證問題和辯證方法進行探討, 以期取得共識, 進一步推動混凝土的發展。
【關鍵詞】 混凝土, 辨證關系, 系統, 結構, 性能, 施工
一、前 言
混凝土廣義上是指由膠結材料(有機的、無機的、或有機無機復合的)、粒狀集料及其它外摻劑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剛度和耐久性等性能的復合材料, 目前廣泛應用的是狹義上的由無機膠結材料制成的混凝土。
混凝土材料在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最初使用的膠結材料是粘土、石膏、氣硬性石灰,后來采用火山灰、水硬性石灰等, 自1824年J. As-pdin 發明波特蘭水泥后, 制作混凝土的膠結材料發生了質的變化。此后, 水泥與混凝土的生產技術迅速發展, 混凝土的用量和使用范圍日益擴大, 混凝土材料也發展成種類繁多的適合各種性能需求的功能與結構相結合的復合體系。同時, 混凝土的發展豐富了混凝土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內容, 也給混凝土的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 混凝土科學和技術的推廣應用也進一步推動了混凝土的發展。在混凝土中存在著許多服從自然辨證法的一般規律的辨證關系, 本文就其中的幾個進行探討, 以期得到共識。
二、混凝土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物質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雖然遠古時代人們發現粘土可以用來制成粘土混凝土是一種偶然, 但混凝土的發展史證明混凝土的發展是建立在人類社會物質經濟基礎上的。古埃及用石膏混凝土建造金字塔以及中國秦長城石灰混凝土的應用等等都是基于當時社會經濟相當繁榮及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的條件下的產物。
1824年, 波特蘭水泥的發明作為專利申請其本身就是經濟社會的現象。此后, 水泥的生產就遵循經濟學商品的生產一般經濟規律, 從簡單的小型的作坊煅燒和手工磨制發展到大規模的全機械化一條龍生產線, 其生產和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受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和經濟運行機制所影響, 同時, 大規模的水泥和混凝土的生產也刺激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泥和混凝土的商品化市場化將水泥和混凝土完全推向市場, 這樣水泥和混凝土的生產和發展也完全依靠于市場機制下的社會物質經濟基礎。混凝土的品種和數量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與社會的需求而推陳出新或迅速增長。
翻開世界文明的歷史可以看到混凝土是當今世界文明的物質支柱之一, 混凝土材料不僅被廣泛應用于房建、公路、橋梁、水利、隧道等等基礎設施上,而且應用于海洋開發、地熱工程、防水防腐工程、原子能工程及宇宙開發等特殊工程。
三、混凝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
從歷史的角度看, 混凝土材料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技術革新運動過程, 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形態到現代化的過程, 既反映了社會經濟和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 也顯示出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歷程。膠結材料上經歷了粘土、石膏、石灰、水泥、聚合物等質的跳躍; 結構上發生了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等三次重大突破。混凝土的施工經歷了完全手工操作、簡單機械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施工方式到目前的人工控制的全面機械化施工; 施工機械由過去簡單的攪拌、振搗等發展到現在的復雜的具有多種功能的整套系列機械; 施工技術也由古老的簡單技術發展為現代科學指導的高新技術, 如水下混凝土的施工經歷了袋裝施工、底開口罐(袋) 施工, 逐漸發展為導管施工和泵送施工等高新技術施工法。
混凝土的技術革新是伴隨自然科學各領域的發展而發展的過程, 自然科學的發展為混凝土的發展不斷提供理論基礎和新的研究方法, 自然科學的各領域逐步滲透到混凝土中去; 混凝土也為自然科學各領域提供新的課題。檢驗和推進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 自然科學和混凝土相互滲透、相互結合, 形成了混凝土學這門科學和技術一體化的邊緣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社會科學也逐步滲透到混凝土學中去。混凝土學和其它各學科的關系可用圖1表示。近年來, 高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應用為混凝土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 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混凝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新的進展, 混凝土的研究內容也由原來的局限于宏觀力學研究深入到微觀研究。混凝土的廣泛研究和深入探討為混凝土學豐富了內容。
四、系統方法在混凝土中的應用
混凝土本身就是一個由水泥等膠結材料和集料及其它成分組成的具有混凝土特有的孔隙結構的系統, 遵循系統科學的一般規律。所謂系統就是由若干具有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具有一定層次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方法即按照系統科學的觀點和理論, 把研究對象視為整體系統來綜合研究和處理的方法的總稱。系統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對混凝土的研究和控制處理。
混凝土研究的四個基本問題即混凝土設計、施工、結構和性能構成了混凝土系統的正四面體結構。如圖2所示, 形成了由結構和性能、設計和結構、設計和施工等多對辯證統一關系構成的復合統一體系。一定的混凝土各組分配合比設計和確定的施工工藝決定了新拌混凝土的流變性能和工作性以及硬化后混凝土的結構, 混凝土的結構決定了在宏觀上表征出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能; 一般地, 需求混凝土具有優良的性能必須逆向思維, 從材料的配合比設計和施工工藝著手, 通過優化混凝土的結構來改良混凝土的性能, 混凝土的性能反映了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藝和混凝土的結構。混凝土工作者不斷通過系統研究, 綜合考慮混凝土的設計、施工、結構和性能的關系, 通過選用功能材料(如聚合物或其它外摻劑) , 優化配合比設計, 采用先進的施工機械和科學的施工工藝, 以期改善和優化混凝土結構, 控制混凝土質量, 求得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改進的措施也往往從優化配合比、復合結構和新的施工技術等三方面著手。
目前, 混凝土研究的內容主要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為立足點, 通過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最終仍從設計和施工著手, 混凝土研究的信息動態控制圖可用圖3表示。圖中線條表示信息的流動。新舊混凝土設計、施工、結構與性能之間的信息流動通過混凝土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的辛勤勞動而將達到混凝土本身的自組織優化, 優化的方式就是混凝土的改性。
混凝土研究過程中常常綜合運用黑箱原理、假說理論和模型模擬等系統方法來研究闡明混凝土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將混凝土視為一個不知道其結構和微觀組構的黑箱, 根據經驗提出假說, 在外界激勵(荷載或環境等) 作用下混凝土黑箱將作出一系列的響應, 依據激勵和響應檢驗假說, 考察黑箱, 從而建立相應的混凝土的本構關系模型, 闡述混凝土結構和運動機理。具體過程和模式見圖4。
五、混凝土是物質、信息和能量的統一
混凝土本身是一個系統, 時刻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 同時, 混凝土又可以劃分為各個層次的許多子系統, 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子系統與母系統之間也時刻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新拌水泥混凝土混合料隨著水泥和水之間化學反應的進行, 即水泥的逐步水化硬化, 不斷生成新的物質, 進行能量的轉移和交換, 并作出混凝土流變學參數的變化以及混凝土孔隙與界面等等性質的變化響應。硬化混凝土受力破壞的過程中, 除發展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外, 既有超聲波、裂縫擴展等可用儀器檢測到的信息發出, 也有混凝土因強度不足或其它缺點等因素而需要采取某種措施的信息發出。超聲波和裂縫的擴展等反映了混凝土受壓后內部的物質和能量變化(包括能量形式的變化)。無損檢測如超聲波檢測、X 衍射檢測等即是通過能量的發射、傳遞、接受反映混凝土材料內部破損信息。能量和信息是統一的。混凝土斷裂力學將混凝土內部裂縫端部應力場和位移場的強度因子與混凝土的應變能釋放率統一起來。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