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拒絕現拌混凝土 市容環境靠商混來改變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鋼筋水泥構成的現代建筑充斥著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但據有關部門統計,建筑施工中的粉塵、噪音以及道路污染,已成為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為此,國家有關部門早已明文規定,自2003年12月31日起,直轄市、省會城市、旅游城市等,禁止在城區施工現場攪拌混凝土,其他城市自2005年12月31日起,也將全面禁止這種耗能高、污染大的傳統施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環保、節能的新興施工方式“預制商品混凝土”。然而,近日記者就此話題進行采訪時,卻發現省內部分城市的實際做法,與國家要求的環保節能標準相差甚遠。
施工環境直接影響城市容貌
西安市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同時也是西北最大的旅游城市,向來比較重視城市建設中的環保、節能問題。現今,西安街頭常能見到身背旋轉攪拌罐的大型卡車,將預制好的商品混凝土,直接輸送至施工現場澆灌,使以往因現場攪拌混凝土,干擾周邊居民的粉塵、噪音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由于無須儲運大量沙石、水泥等建材,也使得施工現場及周邊的環境衛生得到保證。
寶雞市作為全國衛生優秀城市,早在2004年元月份便以政府文件形式,規定自2004年7月1日起,城區內凡使用水泥超過500噸的工程項目,應當使用預制商品混凝土,不得在施工現場自行攪拌混凝土,嚴格控制施工建設對城區環境的污染。
然而,省內其他一些城市的實際情況,卻有些不盡人意。同是旅游城市的延安市,由于政府部門對此尚無明確規定,包括投資1.37億元的市政重點工程“體育場改造項目”在內,幾乎市區內所有的施工項目仍采用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傳統施工方式。家住西溝路的退休教師王某告訴記者,他家隔壁是一處高層住宅樓的建筑工地,那里白天施工晚上進料,弄得附近的街道上滿是散落的沙石建材,而整日轟鳴的水泥攪拌機,實在令他和老伴痛苦不堪,遇到有風的天氣,家里從桌上到地上全是水泥粉塵,連窗都不敢開。
價格偏高困擾發展普及
雖然,使用預制商品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城市環境污染,保證施工質量,而且企業化生產可以降低能耗10%以上,但自國家禁止部分城市在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數年來,省內其他一些城市很難得到推廣,究其原由,偏高的價格以及昂貴的投資成本,成為制約這一環保施工方式普及的根本原因。
目前,商品混凝土的價格要比現場攪拌的混凝土,每立方米高出60至100元,令許多施工單位不愿接受,致使商品混凝土的推廣使用受到阻礙。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商品混凝土生產設備、車輛投資較大,一般都在數千萬元以上。再者商品混凝土在生產、運營中的成本居高不下,使這種新興施工方式的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自然無法體現其良好的社會綜合效益。延安市某建筑開發商曾給記者坦言,他們開發的一處高層商住樓,倘若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要比現場攪拌混凝土多支出近百萬元,相比之下,支付市容、環保部門的罰款要劃算得多。
業內人士評述發展之路
針對這種新興施工方式在推廣中面臨的問題,業內一些專家告訴記者,在國際上,美國和日本是商品混凝土生產大國,年產量均在2億立方米左右,約占本國混凝土總用量的80%。在國內,目前諸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商品混凝土使用量也已經達到總用量的60%至80%左右,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從現實意義上講,發展使用商品混凝土除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外,其綜合經濟效益很高,以西安市為例,截至2005年初,已經建成的各類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36家,年產值15億元,給國家和地方上繳稅金超過1億元,成為當地一大經濟支柱產業。而取得這些成效,與有關政府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推廣城市建設環保增效措施密不可分。與此同時,若想讓商品混凝土得到大范圍推廣,創造社會效益,得到市場認可,商品混凝土行業就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控制生產成本,縮小或者消除價格上的差距,具備市場競爭力,真正發揮這種新興環保施工方式的社會效能。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